首页 理论教育 波斯语复兴:波斯文学的巅峰时刻

波斯语复兴:波斯文学的巅峰时刻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波斯诗人争奇斗艳,鲁达基和费尔多西成为波斯文学复兴的先驱。费尔多西的诗歌堪称波斯文学和波斯语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列王纪》则是新波斯语的奠基之作,费尔多西则被后人誉为伊朗的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鲁米、萨迪、哈菲兹,作为蒙古西征后的伊朗三大杰出诗人,名噪一时,与费尔多西并称“诗坛四柱”抑或“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所作诗歌皆为波斯文学的瑰宝,代表波斯诗歌创作的巅峰。

波斯语复兴:波斯文学的巅峰时刻

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征服,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逐渐取代了被征服者原有的宗教语言,诸多地区普遍经历了伊斯兰教化和阿拉伯语化的历史进程。相比之下,在伊朗高原,阿拉伯人的征服尽管带来了伊斯兰教的信仰,伊斯兰教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原有地位,然而阿拉伯语的传播却不得不止步于扎格罗斯山西侧,波斯语在阿拉伯人征服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表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于伊朗的土地上。

萨珊王朝灭亡后的最初3个世纪中,尽管波斯语依然延续于伊朗民间,然而阿拉伯语却作为官方语言盛行于伊朗高原,波斯学者使用阿拉伯语撰写的著作汗牛充栋,波斯语作品却寥寥无几,波斯传统文化濒临绝迹的边缘。阿拔斯王朝后期,波斯文化取得璀璨的成就,波斯文化复兴的摇篮位于伊斯兰世界东部的呼罗珊和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剌子模可谓波斯文化的三大中心,包括萨法尔王朝和萨曼王朝在内的伊朗土著王朝则是波斯文化复兴的庇护者。

萨曼王朝时期,波斯语重新成为书面语言,新波斯语采用阿拉伯语字母作为书写形式,同时大量吸收阿拉伯语词汇。萨曼王朝在保留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同时,规定采用阿拉伯字母作为书写形式的新波斯语亦为官方通用语言,并予以大力推广。与此同时,波斯诗人争奇斗艳,鲁达基和费尔多西成为波斯文学复兴的先驱。

萨曼王朝时期的塔吉克诗人鲁达基(859—940)出生于撒马尔罕,全名是阿卜·阿卜杜拉·贾法尔·穆罕默德·鲁达基,自幼双目失明,却极具文学天赋,使用新波斯语创作大量诗歌,体裁多样,韵律严谨,形式完美,寓意深刻。鲁达基在萨曼王朝都城布哈拉所作的诗歌,大都以赞美君王为主题,晚年诗作转向劝谏君王,进而触及朝政弊端,直至被挖掉双眼,逐出宫廷,贫困交加之中殁于故乡。鲁达基一生创作诗歌极多,相传多达百卷,累计长约百余万行,大都在战乱中失传,其中千余首两行诗至今犹存,依然脍炙人口,广为吟诵,被誉为“波斯诗歌之父”和“诗人中的亚当”。鲁达基曾经将阿拉伯伊斯兰时代的文学名著《卡里莱与迪木乃》从阿拉伯文译成新波斯文,是其在波斯文学史上的另一卓越成就。

费尔多西(935—1020)出生于呼罗珊的突斯,原名阿布·嘎希姆·曼苏尔,费尔多西是其笔名。费尔多西受益于突厥血统加兹尼王朝宫廷的庇护,熟知波斯古史,使用新波斯语,耗时30余年,创作史诗巨作《列王纪》,包括神话故事、英雄故事和历史故事,俨然是一部鲜活的伊朗民族史诗。《列王纪》采用双行诗的联句文体,洋洋万余行,收录波斯古代50余位君王的生平经历和4000余个流传民间的故事传说,记述古代波斯王公的荣辱兴衰和沉浮沧桑,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堪称千古佳作。相传,费尔多西曾经将《列王纪》手稿献与加兹尼王朝苏丹马哈茂德,却未能受到马哈茂德的赏识,反而引起苏丹不悦,被迫出走,晚年返回故乡。费尔多西的诗歌堪称波斯文学和波斯语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列王纪》则是新波斯语的奠基之作,费尔多西则被后人誉为伊朗的莎士比亚和马丁·路德。亦有学者认为,费尔多西之于新波斯语,如同莎士比亚之于近代英语。费尔多西所著长诗《列王纪》不仅着力重现伊朗古代的辉煌与荣耀,而且象征着波斯语在历经沧桑之后的华丽转身,直至今日依然在伊朗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欧麦尔·赫亚姆(1048—1122)出生于内沙浦尔,恰逢塞尔柱人入主西亚的时代。欧麦尔·赫亚姆不仅是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欧麦尔·赫亚姆创作的诗歌,大都采用四行诗的形式,诗歌蕴意颇具哲理,诗集名为《鲁拜集》。欧麦尔·赫亚姆曾经以其数学成就和天文学成就在伊斯兰世界名噪一时,而其诗作却遭到冷遇,尘封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19世纪后期开始在西方文坛重见天日,进而备受世人推崇。

德黑兰的费尔多西雕塑

欧麦尔·赫亚姆所著《鲁拜集》英文版

蒙古铁骑于13世纪践踏伊朗高原,血雨腥风,生灵涂炭。然而,伊尔汗国和帖木儿帝国时代,征服者经历伊斯兰教化的过程,同时接受了波斯语,文学创作成为此间波斯文化的标志性象征。鲁米、萨迪、哈菲兹,作为蒙古西征后的伊朗三大杰出诗人,名噪一时,与费尔多西并称“诗坛四柱”抑或“支撑波斯文学大厦的四根柱石”,所作诗歌皆为波斯文学的瑰宝,代表波斯诗歌创作的巅峰。

鲁米(1207—1273)出身于巴勒黑的宗教学者家庭,全名为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其父迫于蒙古人西征的威胁携家西迁,直至流落于小亚细亚的科尼亚。鲁米本人曾经多处求学,直至独树一帜,创立苏非派中以旋转舞著称于世的麦乌拉维教团。鲁米热衷于苏非主义的神秘思想,被誉为波斯苏非派神秘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65000行诗歌,诗集长达六卷,名为《玛斯纳维》即《训言集》。鲁米创作的诗歌,除援引经训之外,大量吸取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学识阐释苏非主义的宗教哲理,被苏非派麦乌拉维教团尊奉为经典之作,甚至被视为“知识的海洋”和“波斯文的《古兰经》”。

波斯的苏非派诗人鲁米(www.xing528.com)

鲁米和苏非大师

萨迪(1213—1291)出生于设拉子,全名为谢赫·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早年求学于巴格达尼采米亚大学,后逢战乱,流落他乡30余年。相传萨迪曾经15次徒步朝觐麦加克尔白,足迹遍及西起北非、东至印度和中国喀什的广大地区,沿途聚众讲道,传授苏非主义,晚年隐居故里,潜心著述。萨迪的代表作是《果园》和《蔷薇园》,其中《果园》系具有哲理色彩的叙事长诗,《蔷薇园》则是散文体的韵文诗集,两部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大至治国安邦和修养准则,小到待人接物和生活起居,既有发人深省的道德训谕,又有盎然的趣味和栩栩如生的流畅语言,皆为波斯文学史上的奇葩之作,萨迪本人则被誉为“波斯古典文坛最伟大的诗人”。

哈菲兹(1320—1389)亦出生于设拉子,与萨迪同乡,其生平晚于萨迪一个世纪,设拉子因此被伊朗人视作“诗人之都”。哈菲兹是其笔名,原名是舍姆斯丁·穆罕默德。哈菲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天资聪慧,勤奋向学,熟读经训,尤其青睐苏非主义。哈菲兹擅长于创作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被誉为伊朗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抒情诗大师”,亦被誉为“隐遁者的心声”。哈菲兹创作的诗歌,经后人收录,名为《哈菲兹诗集》,长约8000余行,极力颂扬人性人生之美,文辞华丽,情感炽热,寓意深邃。相传征服者帖木儿进入设拉子后,一度给予哈菲兹以颇高的礼遇。哈菲兹的诗歌不仅在伊朗和阿拉伯世界久负盛名,而且蜚声海外文坛。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以如下诗句盛赞哈菲兹:“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黑格尔、尼采和普希金亦对哈菲兹创作的诗歌赞誉有加。

萨迪所著《蔷薇园》插图1

萨迪所著《蔷薇园》插图2

作者点评:

阿拉伯人的征服,终结了伊朗古代历史的脚步。雄踞于中东大地千年之久的波斯帝国繁华落尽,炫丽缤纷的浪花消失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哈里发帝国的统治拉开了伊朗中世纪史的帷幕,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由此植入伊朗人的精神世界,伊朗传统文明的诸多元素亦逐渐融入色彩斑斓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中。继阿拉伯人之后,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金戈铁马驰骋在扎格罗斯山与阿姆河之间的苍茫原野,域外族群粉墨登场,游牧势力泛滥,群雄逐鹿,狼烟四起,乱象丛生。斗转星移,沧海横流,伊朗民族虽命运多舛,历尽万千磨难,依然挺立于风霜雨雪之中,傲视群雄。

【注释】

[1]穆罕默德·巴基尔后来成为什叶派的主体十二伊玛目派以及伊斯马仪派公认的第五代伊玛目,栽德·阿里追随者逐渐演变为什叶派的重要分支栽德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