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
(一)基本原理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构成上分为C、V和M三个部分,一个经济社会若不从事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便可分为补偿与消费两大部分。与补偿支出相对应的社会总产品价值为C,与消费支出相对应的社会总产品价值则为(V+M)。众所周知,简单再生产只是一个理论抽象,现实运行着的经济社会总是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运动,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划分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而从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考察,则可以分为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
(二)财政支出按用途的分类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1)若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归类:挖潜改造资金属于补偿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以及新产品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支出中增加固定资产的部分,属于积累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等,则属于消费性支出。
(2)若从动态的再生产的角度来进行归类,可分为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包括挖潜改造支出(重置投资)、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国家物资储备以及新产品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支出中增加固定资产的部分。消费性支出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等。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费用类别的“类”,是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为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在各种名目下安排的财政支出,虽然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资金从政府手中流出,但是,不同的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存在着差异。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1.购买性支出的概念、内容、特点及功能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的概念、内容、特点及功能
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www.xing528.com)
(1)作用不同。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计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生产能力(对于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效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分类的一种主要方法。
(一)经常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因此,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税收。
(二)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他们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所以,资本性支出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当期受益,但更多的是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受益。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五、国际分类方法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由原来的平衡表体系转变为新的核算体系,而我国财政支出分类目前仍沿用过去的分类方法。为了便于经济分析以及便于国际比较,有必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新的分类方法。为此,下面简介一下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
在国际上,从现有的分类方法来看,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
(一)理论分类法
从理论分类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例如,以财政支出的用途和去向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防务支出和民用支出两大类:前者包括国防、公安、司法等与防务有关的支出,后者包括除防务支出以外所有的其他各项支出。这种分类方法的目的在于分析一国财政支出的军事化程度或民用化程度。上面讲过的按经济性质分类,也是一种理论分类。
(二)统计分类法
从统计分类来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按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按经济分类,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目前,我国按费用类别分类法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分类法比较接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