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政管理人类学专访: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行政管理人类学专访: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这也正是行政管理人类学视野的独特之处。

行政管理人类学专访: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人民、党和政府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应用人类学专家、汕头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田广,日前在《学术前沿》发表重要文章,提倡领导干部应当学点人类学,以提高管理潜质与能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学术修养。为此,记者专访了田广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面对新挑战,对此应如何解读?

田广:首先,我认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工程,具有多重路径。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建设,就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保持党和党的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两者都要求领导干部须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实践的第一线。

领导者在组织中担负着引导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行政领导者是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关键要素,行政管理过程学派认为,行政管理就是对人力和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通过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被管理者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工作目标。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提倡领导干部学习人类学,是借用人类学比较成熟的方法论与理论范式,让领导干部在处理行政管理的事务中多一些“接地气”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的管理。人类学对人的研究,倾向于从社会与文化的视角来剖析人的共性与差异性。人类学所采用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主位与客位、文化相对论、文化与人格理论、文化功能主义等方法和理论视野,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人的本性,理解人的行为动机,把握人的心理特点,客观评价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真正把握人的生物与文化需求,进而为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在不违背基本人性原则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论、民族志的独特书写文化与其他多个学科新的学术生命力与实践创新力,实现了超越原本学科所能想象的质的飞跃,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前景。行政管理人类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时代及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而形成的一门关于行政管理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力、财力、物力相互协作达到最高效率。因此,领导干部学点人类学,是管理潜质和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且有效的路径,值得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刚才提到了行政管理人类学这样一个概念,能否就此做详细阐述说明?

田广:行政管理人类学作为一门理论指导的学科是通过人们长期实践过程总结而来的。在行政管理人类学中,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推行政务的组织活动,而行政组织的职员或者可以说干部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组成,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干部通过上级领导干部参与和执行行政事务,如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并且把执行后的决策结果落实到普通民众身上。在看似庞杂机械的行政管理系统中,实质的落脚点则是:行政领导—行政职员—人民群众。这也诠释了行政管理事务的最终结点就是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在行政管理人类学的视野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也正是行政管理人类学视野的独特之处。行政管理学将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行政组织、行政运作、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公务管理以及公务伦理中,从而让领导干部学会走进基层,如人类学家走进田野一样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领导干部下基层的过程中,应当像人类学家一样,运用专业的调查方法,去参与观察,在观察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应当给自己提出以下问题: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参与什么以及如何参与?与谁对话?参与到什么人群中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结论是什么?发现问题该怎么解决?领导干部自己应该厘清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用调查的事实情况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这对领导干部明确调查研究目的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调查者仅仅是沉浸在他者的生活中,比如只是与基层、下属和民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不足以理解该生活;除去对他人所作所为以及对他人彼此互动所产生事件的某种被动观察外,他还需要实现不同形式系统化的、深入的观察,涵盖他人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些系统化的调查要求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在行政管理中,作为执政者或者决策者要了解民众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在制定政策和落实政策过程中有的放矢,放下“官架”与“权力”,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聆听下属以及人民群众不同的声音。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9月22日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以梁家河今昔对比为主题的演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富有人类学特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www.xing528.com)

走进田野、全面考察、调查研究,要求领导干部把调查对象——人民群众放在首位,领导干部走进民众生活,即走进田野,与老百姓同吃同住,把当地人对自己生活和文化以及他们的需求作为调查和研究的主要目标。文化相对论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当然作为研究者、决策者的领导干部不能只是用主位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应该跳出主位,用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整个问题,即客位,这里就是我们所要阐述的行政管理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论,要理论联系实际点面结合,把小事情放在大环境里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行政管理人类学在实践中如何开展,您有何建议?

田广:一是放下身段,走进“田野”。在行政管理的任何范畴,要想让一项政策或者决策真正地落实到位,领导干部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也就是官架子,走进田野,也就是要去第一线调查研究。这样既可以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又能够掌握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利于感受群众的冷暖疾苦,最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各项工作的实效。

二是主客相宜,换位思考(主客位)。主客相宜要求领导干部无论在进入田野调研或者在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时,都应该融入当地,了解调查对象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当地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当然作为一个决策者,当你身体力行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时,还要转换回你客位的身份,即调查者或者研究者的身份,用历史和文化比较的观点去分析获取的田野资料,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结论和决策。

三是放下“常识”与“权力”,学会倾听。“常识”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对文化所做的表达方式,“常识”深深嵌入我们通过感觉获取的经验中,领导干部通常会以固有的“常识”或者“经验”等比较主观的态度做决策。“权力”是领导者表现自己管理手段的体现,但无数事实证明,过分保持和夸大这种权力就会产生滥用权力的现象,滥用权力是对权力价值的破坏。任何权力都有一定的限制和范围,如果硬要突破这种限制和范围就会形成“权力扩张”,最终会危及受众群的利益。

四是放宽“眼界”,把握全局(文化的整体观)。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科层制管理,社会分工较为细密,行业分割越来越细,这导致一些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社会分工的职业化,使人们在认识、处理一些行政事务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身领域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作为整体社会组成部分的各项事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这种过于细化的分工导致公共事务的处理往往会顾此失彼,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行政管理人类学方法论中的整体观不仅强调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还强调具体文化要素与整体社会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离不开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协调与正常发挥。任何一项事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均会对社会整体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得力于各种构成要素的有机配合。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君

(原文载于http://www.cssn.cn/glx/glx_yc/201802/t20180216_3852193.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