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智力与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借鉴意义

文化智力与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Earley等人利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等证明了文化替力四维结构的存在及其科学性,文化智力研究逐步系统化和程序化,为智力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成为能力研究可资借鉴的重要范式。文化智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借鉴。

文化智力与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借鉴意义

文化智力理论为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研究提供了三方面的借鉴:

(一)理论借鉴

文化智力源于跨学科研究,包括跨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管理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智力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理论界地位至高的智力理论,Stryker(1980,1987)的身份理论,Erez和Earley(1993)文化自我表征理论,Bandura(1977a;1977b;1997)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以及Triandis(1972)的从属文化分析理论,这些理论同时也是传统智力的理论基础(见表3-3)。

表3-3 文化智力的理论基础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整理(www.xing528.com)

智力最初被界定为一种学术能力,是个体理解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后来有学者提出智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术范围,而应该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主张获得众多拥趸。学者们研究现实世界的智力兴趣催生了新的、非学术型智力理论的诞生,包括社会智力(Thorndike和Stein,1937),情感智力(Mayer和Salovey,1997)和实践智力(Sternberg和Wagner,2000)。1986年Sternberg和Dette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多元化的观点,即智力不仅仅由单一的认知能力构成,而是由元认知、认知、动机、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四个维度共同作用体现出个体的能力水平。这个结论获得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并反复得到科学理论的证实。其理论价值在于:一个人的智力表现具有多元特征,其中元认知、认知、动机体现为一种精神能力,指挥着一个人的大脑;而公开的行为表现代表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元认知智力高于认知智力,是个体用以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过程。认知智力是个体的知识结构,与Ackerman(1996)的“智力即知识”观点不谋而合,论证了知识作为智力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动机智力指的是将精力导向于、维持于某些特定任务或情景的精神能力。动机智力以当代激励理论为基础,认为动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至关重要。没有动机和认知能力,推理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就不可能实现。而行为智力指的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是由元认知、认知和动机智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结构借鉴

Earley和Ang吸收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提出了文化智力的四维构想并通过了科学实证检验。基于智力结构所开发的文化智力量表是目前跨文化能力测评工具中最为“干净、瘦身”的量表,它以久经检验的智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是目前为止最为简洁、全面、科学的跨文化能力分析工具,可以有效测评普通个体在元认知、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的一般性跨文化能力水平。

(三)方法借鉴

文化智力遵循能力研究的经典范式。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率领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传统的智力测试和能力倾向测试不能有效预测个人职业成功和工作绩效的高低,而能力是显著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绩效的个人特征,应以能力取代智力作为判别工作绩效的标准。在此基础上,McClelland构建了能力模型并成为企业、政府机关和其他组织进行人才测评的工具。此后,能力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完善。Earley等人利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等证明了文化替力四维结构的存在及其科学性,文化智力研究逐步系统化和程序化,为智力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成为能力研究可资借鉴的重要范式。由于文化智力理论重视个体的文化差异意识及跨文化能力培养,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拓宽了传统的跨文化研究分析思路。文化智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为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