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凤梅于农历1927年12月末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涂庄村,祖籍许昌县。她的父亲申文学本姓董,因家中贫穷,经人说合到临颍县涂庄村给一位申姓人当义子,改为申姓。申文学是义子,养父去世后,他便难以在当地站稳脚跟。没几年光景,申家就落败了。在申凤梅出生之前,申家已生下5个子女。因为家境贫寒,他们大多夭折,存活的女儿被送人做了童养媳,家里只剩下一个大儿子。申凤梅出生在寒冬腊月,刚一落地就被无钱养家的父亲放到篮子中到村头抛弃了,幸运的是小婴儿又被村里的好心人了回来。父母没办法,只得留下这个小女孩,取名。事实上,与大多数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申凤梅走上艺术道路的初衷就是因为家贫。申凤梅11岁的时候,母亲托人要把她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申凤梅从小就感受到了大姐做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她誓死不愿再走和大姐同样的路。姨妈的意外到来竟决定了申凤梅一生的道路,原来她听说了申家的遭遇,便托人将年仅11岁的申凤梅和8岁的妹妹申秀梅送进了张潘镇的越调科班。
戏曲演员常年走南闯北,过去被人视作下九流,死后都不能埋进祖坟,所以往常学戏的大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申凤梅在越调科班坐科三年,还要免费为班主效力一年。在科班学艺的日子,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在申凤梅看来,只要不当童养媳,只要不饿死,学戏的苦都是可以忍受的。
出科以后,申凤梅和妹妹加入了临颍县南将罗戏班,开始了她的江湖流浪艺人生涯。江湖班全凭本事营生,个人收入与会戏多少成正比。戏班有句行话叫“宁舍二亩地,不教一出戏”,申凤梅的好多戏就是用大烟泡子换来的。南将罗戏班有位老艺人叫姜阁,擅演须生,他会戏多,唱做极其认真。申凤梅知道他爱抽大烟,每次到外地演出,总是用小单子兜着姜老师的大烟灯,如果老师烟瘾犯了,她就将攒钱买来的“老海”送给老师。老师一高兴,就会教她一段戏。如此,申凤梅学会了越调传统戏《抱琵琶》《蝴蝶杯》《送灯》《送京娘》等。
有些老师,即便是送他东西,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戏轻易教给别人。申凤梅曾“偷戏”,像《高才女刮海》就是她偷偷学来的。有一次观众点了戏班的这个戏,当初那位不愿意把戏教给申凤梅的老师恰巧生病没办法演出,申凤梅不仅成功救场,还借机崭露头角。戏班的生活是残酷而紧张的。演员会的戏少,没法生存;会的戏多,受到观众欢迎,但又会引起同班人的嫉妒。越调外装戏没有固定本子,按照幕表戏的方式演出,开戏前多由教戏师傅向演员说明大致剧情,分配好角色,演员们便根据“戏串”(“戏溜子”)在台上即兴发挥。
熟练掌握多种多样的戏串是演员的必修功课。演员会得多,也想唱,配戏演员之间相互打声招呼,舞台上就会多唱一会儿,反之亦然。同台演出有个大体上的稳定性,不然就会唱扒。申凤梅在某次演出外装戏时,同台演员竟故意给她使绊儿,她没能成功地往下接上唱词,被观众喝了倒彩。从此,除了本戏,申凤梅刻苦学习各种戏串,还瞄上了河南坠子。
坠子戏串多,演员张嘴就是一串子戏,出场人物的长相、打扮、心情等被他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多年后,申凤梅和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成了至交,她们在一起相互切磋艺术,申凤梅也曾将坠子音乐融入越调,丰富了越调音乐的表现力。(www.xing528.com)
1942年河南发生了严重饥荒,南将罗戏班被迫解散。申凤梅姐妹和家人开始了一段沿街卖唱的乞讨生活。旱灾过后,恢复不久的南将罗戏班在周口一带演出,处在困难时期的申凤梅等人加入了毛爱莲的兴爱剧社,两人曾同台演出《周天榜私访》和《贾秀英闹书馆》,有趣的是毛爱莲演生行,申凤梅唱旦行,跟日后观众熟悉的情况恰好反转。
申凤梅、李大勋夫妇
不久后,申凤梅投靠家乡临颍县的樊城戏班。1945年春,在襄县双庙古会,樊城戏班在与襄县十行班对戏时取得胜利,申凤梅由此真正唱响。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好角儿是一个戏班的立身之本。郾城县大新店越调班班主命申凤梅在科班学艺时的大师兄李大勋带人把申凤梅抢到自己的戏班,为此两个戏班的人发生了激烈冲突。1946年,在大新店越调班,申凤梅与师兄李大勋成亲。
1947年,大新店戏班因战乱而解散,申凤梅夫妇和一部分演员投奔到漯河市的一个戏班。解放军叶县部队特派员孙连山找到了他们,面对到解放区还是继续流浪走江湖的抉择,申凤梅考虑了一夜,她最终下定决心同意奔赴解放区,由此结束了自己的流浪艺人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