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戏曲在1949年以前的发展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那么1949年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根本性的、制度性的”,戏曲与戏曲艺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在20世纪“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主题之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启蒙”将传统指向现代化之维,“救亡”使传统背负起民族国家的重任。因此,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整个传统文化在20世纪的命运轨迹就不可避免地染上双重色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色。传统何为?是整个20世纪的学术主潮。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五五指示”) ,全面实施“改戏、改人、改制”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戏曲改革亦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评判,为了让传统戏曲迈入新时代和新社会,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文化阵营。传统戏曲虽然从19世纪末叶以来即加快了变革的脚步,但全国范围内按照统一行政方针推行的改革也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能实现。各剧种在这场变革中经历了不同的升沉起伏,原有自发自为的生存格局发生改变。
“会演”也叫观摩演出。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团体,为开展相互观摩学习,交流经验,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有领导地以全国规模或以省、市、地区等为范围,将各地优秀剧目和节目集中演出。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共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晋剧、豫剧、川剧、越剧、秦腔、眉户等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参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戏剧会演活动,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政府的名义举办的全国性戏剧会演,“它集中展现了民族戏曲遗产的精华和戏曲改革的初步成果,并为各剧种打破长期隔绝状态,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提供了机会”。这次会演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带动了全国各地普遍举办这种类似展演活动;以竞赛展现一个时期戏剧创作的成就,借此推动一时一地戏剧活动的方式沿用至今。虽然参加会演的剧种、剧团及演员等并不能代表全部,尤其是同一个剧种的剧团及演员,有资格和机会参会的毕竟是少数,但是有了会演这一为主流所认可的平台,剧种、剧团、演员因为参加政府会演并获得奖项而有了正统、典范身份。因此,全国、全省甚至地区级戏剧会演对一个剧种及演职人员发展的重要影响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影响关涉剧种外部和内部格局的变动。(www.xing528.com)
经过1952年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和1965年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河南越调借会演这一主流平台打赢了翻身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