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装戏:越调剧目的另一面涌现

外装戏:越调剧目的另一面涌现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越调的传统演出剧目被艺人们叫作“正装戏”与“外装戏”,魏天葆先生认为它们是越调独有的一种称谓。于是,形式灵活、节奏明快的“小三门戏”和公案连台本戏大量产生,一种有别于传统正装戏的越调剧目开始悄然兴起,艺人们将之称作“外装戏”。越调女性演员的出现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与正装戏相对的外装戏走向兴盛。

外装戏:越调剧目的另一面涌现

南越调的传统演出剧目被艺人们叫作“正装戏”与“外装戏”,魏天葆先生认为它们是越调独有的一种称谓。外装戏是河南越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动被动变革的产物,从演出内容、音乐体制和表演气质上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严格意义上的正装戏今日已不可见,据后来研究者们对尚存的越调老艺人的调研,在内容上,正装戏多表现征伐作战、历史斗争等宏大的题材,代表剧目如《文王吃子》《钟无盐探地穴》《吊山》《宁武关》《红桃山》《杨滚教枪》等,它们在河南越调传统剧目中大约占有总数的80%。在音乐上,正装戏的唱腔音乐主要为【慢板】【流水】诸板式,以演唱“单一单体声腔”的流水板类体系为中心。它也兼用部分曲牌,如【吹腔】在其早期的不少剧目中都有使用,有的还是以演唱【吹腔】为主。如《宁武关》演明末宁武镇台周遇吉与闯王事,该剧全唱笛牌子,没有一句越调唱腔。小戏《打观》演赵匡胤逃难在观中遇赵京娘事,为《千里送京娘》之前奏。此剧除开头部分赵匡胤唱【慢板】及【流水】板式外,余则以11个曲牌完成。具体如下:

【一串铃】—【吹吹腔】—【海乎腔】—【五音】—【落草调】—【乡邻调】—【含蓄调】—【盟誓调】—【结拜调】—【拜谢调】—【紧口令】。

剧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表演风格,就行当而言,“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是这一时期河南戏包括越调正装戏的台柱子,这种行当体制与男性演员统领舞台的状态互为表里。(www.xing528.com)

另外,相较于后出的外装戏,正装戏不仅不擅于大段的唱腔,而且其宾白、唱词、腔调,包括身段等都有着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因而也被艺人们叫做是“死词”“死调”的“死扣窑”戏。

自清末民初以来,河南多地声腔曲调勃兴,除了河南梆子的声势与日俱增,诸如河南坠子、道情、河南曲子、花鼓等民间小戏也乘势而上。民间小戏虽然质朴,甚或低俗粗野,但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欣赏趣味。传统越调戏大多节奏较缓,四平八稳,细吹细打,稳拉慢唱,已不太符合时人的审美取向。时代环境迫使越调不得不发生新的变化。另外,河南中东部多为旱地平原,受自然环境影响,这个地区素有春祈秋报的传统,民间戏曲依靠着民俗平台,演出活动极为繁盛,形成了“对棚戏”的观演习俗。直到今日,河南叶县、舞阳、郏县及鲁山、宝丰等地,节令时一般还要上演对棚戏。对棚戏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戏班分别在同一场地相距不远的各个舞台演戏,其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并以煞戏后台下观众的多寡评判戏班演出水平的高下,观众成了天然的评委。庙会会主往往有意邀请不同的班社对戏,除了是为敬神娱人制造热烈气氛,也是因为对戏能吸引大量观众而顺势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对于戏班来说,对戏的战况直接决定着该班的口碑进而影响未来生计。一般来说,对戏开始后,若某个戏班能一直不煞戏唱下去,它就成了最后的冠军。于是,形式灵活、节奏明快的“小三门戏”和公案连台本戏大量产生,一种有别于传统正装戏的越调剧目开始悄然兴起,艺人们将之称作“外装戏”。越调女性演员的出现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与正装戏相对的外装戏走向兴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