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到民国时期,戏剧的生成和发展与城市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时间内,有众多的戏剧艺术家、活动家及理论家活跃在城市舞台,与此相关的是,戏剧潮流的演变、戏剧的各种演出也多与城市密切相关,而“社会政治和文化”对戏剧的影响亦是以“这一空间”为中介的。当然,就全国而言,与戏剧关系至为紧密的城市当属北京和上海这两大中心;同时还包括在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一些口岸城市。就河南省而言,这个中心舞台必然是彼时的省会开封,也包括郑州。
按照传统戏班的组织原则,越调班社可分为窝班(即科班)、江湖班(即民间职业剧团)和海神班(即农村业余剧团)三种形式,又有官办、民办和民办官助等不同性质。长久以来,河南越调戏班活跃在山乡的庙台、广场,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初的百余年间,河南全省近百个县市都曾有过越调班社。随着民国道路交通的发展,京汉铁路沿线的城市逐渐崛起,城市娱乐业随之迅速发展。此时越调班社繁多,特别是名伶不断涌现,越调在乡间高台“做场”的同时,进入城市剧场演出也成为一种时代选择。
省会开封自然是越调艺人最向往的中心,但进驻开封并非易事。清末,京剧传入河南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尤其是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而省会开封即是京剧的重要演出基地。此时,开封除了有春台班、丹桂班、长庆班、万顺班、新荣升班等13个班社外,还有正俗学社、康乐社、阳春国剧社、绕瀛洲等京剧票房。广智院和醒豫舞台是京剧在开封的专门演出场所。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京剧名家汪笑侬、梅兰芳、姜妙香、王又宸、言菊朋、程砚秋、尚小云、俞振飞、谭富英、盖叫天等曾先后到开封演出过。
民国初年,豫剧在中心城市的影响并不大,《强国公报》为豫剧天兴班将要在省城演出做了一次报道:
河南戏剧,归分为京调、梆腔(河北梆子,又名京梆)、本梆(指河南梆子)三派。京调、梆腔均有剧场开演,唯本梆不过出演高台,向无在园开演卖座者。现有天兴班主具禀,按例纳捐,演剧卖座,已奉批准试演三个月,再候定夺。
遗憾的是,虽然豫剧要在城市剧场演出的消息登出了,但尚未看到该报对天兴班日后的具体演出情况进行跟踪报道。著名豫剧改革家王镇南先生曾谈及豫剧早年在城市的发展概貌:
豫梆戏通称为粗梆戏,一向是在外县村中演出。在大城市里逢到庙会,小街僻巷里有时看到这种戏。开封是河南省会,1926年以前没有开院营业的豫梆戏,在那时候有人在相国寺里搭两个席棚园 子试演……(www.xing528.com)
一般认为豫剧进入城市的时间大约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间,豫剧正在从乡村、中小城镇的土台向中心城市的剧院转移。然而此时的豫剧没有脚本,演员扮相也不美观,虽也叫梆子戏,但与冀、陕、晋梆相比,“未免过于粗俗,唱词亦不文雅,说白完全土语,又觉鄙俚,使人听之殊觉不耐”。豫剧想要占领城市舞台,必然要进行一场重大改革。幸运的是,豫剧得到了诸如樊粹庭、王镇南、张介陶、李令吾等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同陈素真、常香玉、徐艳琴、阎立品等演员形成了一个个“强力集团”,使“粗梆子”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进而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长期占据河南中心城市,逐渐成为豫省第一大剧种。
至于河南曲剧,它的“年龄”并不大,最初由民间社火中的“踩高跷”与“俗曲小令”相结合产生一种表演样式,之后又发展成为与祭祀有关的“蜡花戏”,此时它仍旧是民间社火的重要组成,但演出时已扔掉了跷腿。从民国开始,不断有演员尝试将其搬上舞台演出,尤其是刘落(宗卿)、朱万明等人在1926年“扮上”登台后,代言体的演出形式就再也没有中断。从1927年开始,城市的席棚子戏院已卖票公演,“高跷曲”进入了“高台曲”时代。学界便习惯上将1926年认作是作为剧种的河南曲子戏的正式形成时间。不过,此时的曲剧还多是在农村活动,它发展的高峰在30年代以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
不难看出,河南越调早期在城市尤其是开封演出的主要竞争对手即是京剧及改革后的豫剧。越调想要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剧目和演员,当然外界的助推力也是必要的。
依据现有资料,越调最早进入的中心城市是郑州,民国四年(1915) ,新郑戏班著名优伶和尚娃先在郑州平阳里搭席棚作戏院,于5月3日起在天中里路西经过修理的旧戏院演出。同年,开封巨贾李某在开封设立文明茶社,从上海购买各种行头,聘请舞阳县北舞渡的越调班于10月到此演出。民国二十一年(1932) ,新郑四街戏受邀在郑州大坑剧院演出,其班社演出阵容齐整,包括姜阁(须生)、高耕种(须生)、马禄(旦)、杨四儿(丑)、李小根(小生)、祁化平(花脸)及坤伶刘莲蓬,他们在郑州演出数月。除了女演员的出现为越调班社增添了活力外,该班的杨四儿和姜阁等均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越调艺人。杨四儿的代表作是独角戏《扳干柴》,他一人分饰生、旦、净、丑四角,演唱越调、汉剧和梆子三个剧种,冯玉祥夸赞他是“滑稽大王十二能”。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女性演员如张秀卿、杨桂芝、“八岁红”等亦曾在开封永安舞台演出。
《河南民报》1937年6月3日第七版刊登开封各剧场演出消息,越调女演员杨桂芝、张秀卿在永安舞台日、夜场分别演出《闹沙湾》《送灯》
民国时期,越调登陆城市舞台并引起极高关注的当属“南阳大越调”在省会开封的两次长达数月的演出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