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和清代中叶以前,昆曲在河南最为盛行;至乾隆年间,除了昆曲外,梆子、罗戏、卷戏、越调、大平调、怀梆、大弦子戏、花鼓戏、二簧、眉户等都有了自己的班社和演出活动。各剧种相互竞争,兴衰沉浮,卷戏、罗戏等古老剧种逐渐示弱,越调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自己早期的繁荣,戏班多达一百余个;河南梆子亦有较大发展,至清末,开封、商丘附近的县城和乡村已没有剧种能与之抗衡。
明代和清代中叶以前,昆曲在河南最为盛行;至乾隆年间,除了昆曲外,梆子、罗戏、卷戏、越调、大平调、怀梆、大弦子戏、花鼓戏、二簧、眉户等都有了自己的班社和演出活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河南本土又产生和流入了不少剧种,如百调子、枣梆、柳琴戏、道情戏、嗨子戏、梁山调、二夹弦等,京剧也在道光末年传入。各剧种相互竞争,兴衰沉浮,卷戏、罗戏等古老剧种逐渐示弱,越调在这一时期迎来了自己早期的繁荣,戏班多达一百余个;河南梆子亦有较大发展,至清末,开封、商丘附近的县城和乡村已没有剧种能与之抗衡。总体而言,大多数剧种主要上演的是历史题材的袍带戏、征战戏,素材多来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说唐》《水浒传》等历史演义故事,大都由艺人集体创作,口耳相传。演出场所仍以高台、戏楼为主,应酬人们生活中的敬神、喜庆等活动。1911年以后,各剧种的生存境遇出现了重大变化。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0世纪尤其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主动被动中逐渐迈入现代社会。传统戏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启蒙与救亡”这一双重变奏主题的裹挟中迎接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从外部看,各剧种在新形势下轮番竞艳;从内部看,剧种自身也在悄然变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