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存春秋明烛达旦增光,
志在辞曹汉书千古不巧。
这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关帝庙戏楼两旁的楹联。与多数神庙或会馆戏楼不同,这副楹联直接以关羽作为主角。关老爷神像坐北朝南,看到正对面舞台上由伶人演出的三国往事和后人对自己的评价,想必在欣慰之余,也还会面露微笑。
按照戏剧美学的观点,戏剧的发生与人类的本能和欲望有关。人有摹仿、表演、观看这三种本能与欲望,他们将此表现出来的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娱乐,二是有所寄托。基于此,中西方戏剧的起源都可以追溯至人类早期的祭典仪式。傩戏被誉为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余秋雨先生认为“傩”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远太深了:
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
傩在训诂学上的假借、转义过程,说来太烦。它的普通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的祭仪。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混混沌沌中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强迫。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
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恐惧是迷信赖以产生、存在和保持的原因。先民们一方面恐惧、敬畏神灵,在神灵面前显得毕恭毕敬;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与神灵展开对话,祈求神灵的庇护,以歌舞来“贿赂”神灵。大文豪苏东坡认为人们在岁末举行的祭祀八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祇的仪式——“八蜡”,就是“三代之戏礼”: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榛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子贡观蜡而不悦,孔子譬之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盖为是也。
先民在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时,后世戏剧之意义已初步彰显。人们在辛苦劳作一年后,总要放松一下,因为“举头三尺有神灵”,所以一定是要首先敬神娱神的,当然娱人之意也尽在不言中。子贡作为看客不明白村民在举行蜡祭时“皆若狂”的状态,孔子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后世之人崇敬关羽,祈求关羽护佑,自然为关羽造庙塑像,演戏娱神娱己。可以说,以关公为中心的三国文化信仰与中国戏曲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循环往复的密切关系。
信仰,指的是对某种思想、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西方人大都信仰基督教,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比较来说,中国人表面上并没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实际上,中国人的信仰是很宽泛的,除了佛、道等宗教的信仰外,各种原始信仰、民间信仰也夹杂在其间。比如有关黄帝、盘古、伏羲、女娲、大禹、仓颉、风雨雷电等原始神祇的信仰属原始信仰,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精神的信仰则属民间信仰,因为它将儒家的祖先崇拜及忠孝节义,释家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观念糅合为一体,所以有着最普遍的受众。历史上的关羽只是“世之虎臣”,在三国众星中并非最耀眼的一颗,伴随民间传说以及儒、释、道三家的造神活动和历代帝王的封赏,关羽由人而神,成为中国香火最旺的全能神。明人徐渭在《蜀汉关侯祠记》中感慨道:“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毬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犹欢忻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俗话说,有神就有庙,有庙就有会,有会就有戏。庙会是围绕着庙宇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往往包容着原始信仰、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和商业贸易等多种事项。
洛阳关林春节民俗文化庙会期间在关林内上演越调《诸葛亮出山》(www.xing528.com)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支撑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柱,并不是可以聚集大批人口的工商业经济,而是分散的农业自然经济,人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因应岁时节令的各种庙会,聚集了四面八方的群众,这里既是烧香祈福、还愿的所在,也是物资交流、消闲放松的场合。《原武县志》记载:“春祈秋报,每好演戏赛庙为盛会。”清代雍正年间在河南出任巡抚的田文境多次颁布“禁戏”旨令,实在是因为“查访豫省每于集镇冲要处所,扎搭高台,演唱啰戏,动辄三五日不散”。根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记载,河南历史上曾有近3500座传统戏楼建筑,有的县多达百座,一般也有五六十座,少则二三十座。这些戏楼大体上可分为神庙戏楼、会馆戏楼、祠堂戏楼,其中神庙戏楼最为多见,足见中原人民信仰文化以及与此相伴的戏曲活动之繁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没有得到国家认可的神道祭祀属于私祭,一般会被斥责为“淫祀”。对关羽的祭奠在宋代时已经成了国家祭祀。因为是香火最旺的全能神,所以在全国各地遍布关帝庙,其中位于黑龙江虎林县虎头镇乌苏里江西岸的虎头关帝庙(又称关帝财神庙)是中国最北边关庙,清代修建的西藏定日关庙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高的关庙(现仅存遗址) ,日喀则关庙是藏地规模最大的关庙,清代在新疆也建立了关庙,香港、台湾等地均筑有关庙。当然,关庙在关羽的家乡及其生前活动的地方分布比较多,规模也大。传说曹操在洛阳为关羽设立灵堂,举行祭祀,以王侯之礼安葬关羽,也就有了第一座关羽庙。其他州县为了讨好曹丞相,也开始给关羽修庙,关庙便越来越多。人们除了在这种宗教性的场所祭祀关羽,也在商业会馆供奉关羽,许多山陕甘商人修建的会馆就是在祭祀关羽的神灵庙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会馆是明清时代商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古代商业向近代商业过渡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中国古代商人经商多是个人或家族行为,且以行商为主,流动性即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特点,商人们在年末岁初把自己辛苦经营一年的所得带回老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经商慢慢摆脱了季节、地域的限制,商人可以在外埠长期经商,并且经营也日益专业化。这些在异地的商人或同业人员为了互通商情、协调商务、扶危济困、同乡寄寓的需要,就筹资建造会馆。晋商与徽商是明清时期势力最大的地方商帮,尤其是外连督抚、内通宫廷的山西票号业的发达,使当时的山西商帮不仅在国内商界举足轻重,而且在世界商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曾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以此自夸于世界人之前。”山陕会馆多供奉神像,他们普遍选择关羽作为享祀神祇,因为关羽是山西人,以忠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而统治者也极为推崇关公信仰,他在宋代已被封为王,明代封至帝,清代更无以复加,有二十六字的封谥,与孔子并称文武王,与比干并称文武财神,因而关羽成了西商之精神偶像。凡有山陕会馆,则必有关庙,关庙成为山陕商帮的精神驻所。清代山陕会馆皆以关帝庙的形式出现,这就决定了会馆戏台演出场所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金元以降北方庙台的建筑形式和戏曲演出酬神娱人的双重性质;西商趁“文武久而益著庙貌,遍天下享祀”之风尚,在他们经商足迹所到之处都以关帝庙的形式大规模营建会馆及会馆戏台。根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河南境内较有名头的关帝庙戏楼有: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周口关帝庙戏楼、郏县山陕会馆戏楼、洛阳潞泽会馆舞楼(东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戏楼(西会馆)、洛阳关林舞楼、开封山陕甘会馆戏楼和堂戏楼等。山陕商人们慷慨解囊修建戏楼,经商之余,倾情于戏曲,其用意为何?戏楼的文化价值又何在?
首先,是为了酬神祈愿。《清朝文献通考》中有“关圣大帝庙、府、厅、州、县以春秋仲月(春二月,秋八月)致祭,又五月十三日特祭”。民间的祭祀活动不仅限于这三个时间,当然最热闹的还是五月十三的关公神诞日。在这一天除了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奠仪式,大都要演戏酬神。没有发展为会馆的关庙戏楼也有这层功能。除了在祭祀时演戏酬神外,关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集合了“仁义礼智信”为一体的典型,也是人们用来约束与惩戒个体行为的标尺与法度。在南阳社旗山陕会馆里有这样一处碑文,记载近来人心不古,有不法商人扰乱市场,给商家造成了不好的口碑,于是一众商人在关老爷面前订立规约,但凡有违背者,便罚戏酬神。这种演出是具有训诫性质的,当然也娱乐了大众。
社旗县山陕会馆的精美照壁
其次,是为了娱乐、排遣乡愁。商人远离家乡,他们往往聘请来自家乡的戏班在祭祀或会客时上演家乡戏以慰藉孤寂苦行的商旅生涯。一般来说,最早的梆子戏产生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两地与河南搭界,这些梆子戏班自然地游走于三省之间。虽然地域文化相近,但是毕竟有所差别,特别是语音上面。戏班在庙会演出,观众除了是少数出钱的商人,还有众多当地的百姓。因此,山陕梆子在河南演出就不得不逐渐本土化,同时它也与河南本地其他曲种相互交流、融合,间接推动了河南戏曲的发展。
第三,是为了教化世人和传承文化。中国历来强调戏曲的高台教化作用,以前老百姓大都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堂读书识字,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知识甚至多数常识都是通过听书、看戏得来的。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山陕文化圈,历史积淀丰富,宋元时期在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就有了覆盖面积很大的戏曲文化圈,为戏曲的兴盛作出过很大贡献,诸多故事题材都与这片区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西厢记》《打金枝》等,当然还有众多三国戏。山陕商人为了教育后辈、传承本土文化,在神庙戏楼所演戏曲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在无形中又为经商所在地的戏曲带来了更多的表现素材,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山、陕、豫梆子戏中保留有大量相同或类似剧目。
以三国题材的戏曲来说,河南也是三国故地,因为共同的三国信仰以及各种通俗三国故事的流传,在祭祀或娱乐演戏时,不管是用梆子戏还是如越调这样的本土剧种来演出三国故事,寄寓河南的山陕人与当地人都会欢喜,那些在舞台上生龙活虎的三国人物正是让他们倍感亲切的老乡们。当然,诸葛亮的“老乡”南阳人是最喜欢看诸葛亮戏的。那些生活在卧龙岗、博望坡等文化腹地的人们,免不了从小听老辈们讲述这位“智绝”丞相的传奇事迹,由诸葛亮为中心,又牵连出刘关张赵马黄、曹操、司马懿、孙权等忠奸斗争故事,当他们听到熟悉的乡曲乡音唱出“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时,三国戏曲的魅力得以成倍放大。这不仅仅是在南阳,还有许昌、洛阳、周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原地区的人们偏爱这种使人看后“血气为之动荡”的忠孝节义故事。
许昌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活动
应该说,以关羽为核心的三国文化信仰是相关庙会活动形成的基础,集合了酬神娱人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庙会反过来也推进了三国文化信仰。
今天,河南三国信仰的三个重镇——南阳、许昌、洛阳,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赊店关公文化旅游节、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洛阳关公金秋祭祀大典,这是信仰、文化、商业等因素在新时代结合出来的产物,三国大戏自然也是少不得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