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料定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征南北剿保定乾坤。
这段耳熟能详的京剧唱段出自马连良先生的代表作《空城计》,诸葛亮说他是卧龙岗的隐士,因为刘备亲赴南阳三顾茅庐,他才愿意出山并向刘备分析天下三分鼎足之大势。应该说,正是从南阳卧龙岗的这次君臣会面开始,刘备集团逐渐由弱至强,三国鼎立的局面当肇始于此。
东汉在全国设置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州本是监察区,每州的刺史或州牧负责巡查所属地区的官吏与地方豪强,弹劾不法。中平五年(188) ,朝廷选重臣出任州牧,州逐渐变为行政区,州牧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河南分属十三州中的司隶州(治所洛阳县)、冀州(治所邺县,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荆州(治所先在汉寿县,汉末移治襄阳县,三国曹魏移至新野)、兖州(治所昌邑县)、豫州(治所谯县)之辖境。至三国鼎立时期,河南基本属曹魏领地。或许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积极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先生钟情于河南许昌的一个原因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三国文化遗迹在全国15个省市都有分布,各个地区有各自的特点。河北是刘备、张飞的故乡,也是桃园三结义的所在;山西是关羽的家乡;山东是诸葛亮的老家;浙江是孙权故园与诸葛亮后裔居住地;湖北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也是三国争锋的焦点;四川是蜀都,江苏是吴都,河南是魏都;陕西、甘肃是魏蜀交战的地方;云南是诸葛亮平“蛮”之地。放在最后但也至关重要的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两地人民历来各持一端、争论不休,他们都以家乡的这位“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为荣为傲。实际上,这个地区恰又是越调的故乡。此番因缘巧合,不禁让人感慨万千。(www.xing528.com)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段脍炙人口的自白出自诸葛亮在北伐前上表后主刘禅的《出师表》,在官方历史典籍《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三十五卷有载。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看似没有争议。但在诸葛亮病逝102年以后,即公元336年,来自湖北襄阳的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从任上罢官返回故里,写出《汉晋春秋》一书。该书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开启了此后两地人民之间长达一千余年的争论。
今天的游人可以在河南省南阳市城西的卧龙岗武侯祠景区内看到这样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联,上联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下联为“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意思是说诸葛亮一生怀揣光复汉室的梦想,不管是对先主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都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诸葛亮名扬天下,为华夏儿女共称颂,后人也就没必要在其躬耕地是南阳还是襄阳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相较于地域之争,今人更应该缅怀与继承的是诸葛亮的精神,因为它早已超越了物理时空,具有亘古不灭的意义。这副楹联出自清代人顾嘉蘅之手,此君祖籍江苏昆山,生于湖北襄阳(今属宜昌) ,道光二十年(1840)京试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他出任河南省南阳府知府,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五任河南知府。他治下物阜民安,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器重。其时,南阳百姓把他与历史上另两位惠政于民的南阳太守(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并列,誉为当代的“召父杜母”。当南阳、襄阳两地争夺诸葛亮的官司打到了他的衙门口时,这位本是湖北人却在河南当差的父母官深知这件事的棘手,不敢轻易怠慢,只得苦思冥想。最终,这位才子聪明地手书一联,给出了自己的立场,表面来看两边都不得罪,暂时平息了争端。
南阳市武侯祠内大拜殿卷棚下悬挂顾嘉蘅楹联(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今天,两地或多地为争夺某一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的无硝烟战争仍在继续,这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功利目的驱动,也不乏各地人民对本土文化名人愈发强烈的认同情绪。因为史料记载的简略,历朝历代版图与行政区划的变动,加之各种民间传说、文学艺术作品的敷衍与传播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出现争议也是自然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后人为纪念先人举行祭祀纪念仪式,是为了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感,这才是活动的真正精髓。回到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两汉至三国时期,南阳郡属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荆州,治所在宛县,故城遗址在今河南南阳。襄阳属荆州南郡,故城址在今湖北襄阳。东汉末,曾分南郡和南阳部分县置襄阳郡,其时,荆州治所也在襄阳。以今天的省界地图来看,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接壤,南阳属之邓州(邓县)孟楼与襄阳属之老河口毗邻,可谓“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两镇”。这里地理相近,文化相连,均称得上是三国故地,无须“辨襄阳南阳”。
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的河南,很长时间以来占据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河南新志》言:“河南自汉以前,实为中国文化之源泉。至西晋末,海内大乱,中原士民相率南徙。及至宋室南渡,汉族士大夫又相率避地。而塞外胡儿移殖纷来,风俗于是坏乱。”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西北(包括中原)向东南转移的过程。以河南三国文化地理空间论,南阳、洛阳、许昌等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