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经济科技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生态经济科技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观的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科技则是张扬科技的正面效应,抑制科技的负面效应。[74]生态经济的科技观应是生态科技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进化为理念,追求的是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三)生态科技观与知识产权制度前文分析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促进、激励科技进步的功能。生态经济的生态科技观要求作为科技发展促进因素之一的知识产权制度引导、激励科技发展的生态转向。

生态经济科技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科技观的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成为“第一”生产力。但仅仅关注和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远不够。

(一)“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核心。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划时代巨著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71],这其中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72]邓小平所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则将“科学”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为第一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针对20世纪70—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3]从环境伦理层面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其中“第一”的含义表现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对生产力发展起主导决定性的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最主要力量。不论是“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其中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然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能力,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二)生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态科技或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其与传统科技的根本区别在于运用科技的目的不同。传统科技的运用建立在人与自然对抗的基础上,目的是使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掠夺自然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和程度更深。因此,传统科技越进步,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越狭窄。生态科技则不同,其运用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念,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技。(www.xing528.com)

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经验积累和抽象概括,是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和自然规律的揭示。生态自然是科学产生的母体,技术则是科学的延伸,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可见,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潜能,而生态科技则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作为调节人与自然间关系,实现人类价值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科技具有造福人类和祸害人类的两重性。生态科技则是张扬科技的正面效应,抑制科技的负面效应。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源于科技进步与科技伦理、科技价值的不协调、不一致。生态科技是与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相匹配的科技。[74]

生态经济的科技观应是生态科技观,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进化为理念,追求的是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因此,生态科技是生态经济生产力或绿色生产力,其不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建设、修补生态环境为人和自然服务的能力”。[75]就生态科技与生态经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而言,生态科技不仅是生态经济生产力,而且是生态经济第一生产力。

(三)生态科技观与知识产权制度

前文分析指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促进、激励科技进步的功能。但此种科技事实上可能不是第一生产力,而是第一破坏力。知识产权制度所促进的科技进步,既可能是绿色科技,也可能是黑色科技。生态经济的生态科技观要求作为科技发展促进因素之一的知识产权制度引导、激励科技发展的生态转向。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生态化路径,与生态经济的科技观相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