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正效应及其优化探讨

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正效应及其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正效应主要表现如下:(一)知识产品的非消耗性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不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是知识产权制度所促进和保护的客体即知识产品具有非消耗性,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然而其人口论却大大低估了知识对生产的贡献。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则能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在日本,55%的制造商表示他们申请环境标志的理由是环境标志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出口英国后,就占据了同类产品10%的营业额。

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正效应及其优化探讨

知识产权制度的生态正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一)知识产品的非消耗性

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不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是知识产权制度所促进和保护的客体即知识产品具有非消耗性,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人之欲望无限。为了满足欲望,人类总是不遗余力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和掠夺,并以此获利。为此,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早在19世纪初期就提出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然而其人口论却大大低估了知识对生产的贡献。他认为,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日益增加,长此下去,僧多粥少,人民生活水平必然下降。但反证的事实却甚为明显,相比马尔萨斯的时代,现在的人口总量增加了好几倍,但同期内人民的生活水准却提高了很多。张五常认为,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土地及天然资产虽然增长不多,但知识资产却有了大幅度增加。虽不能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永远是错的;因为不敢肯定知识及科技永无止境地增长。但马尔萨斯低估了知识的增长率,低估了知识对生产的贡献,却是无可否认的。[41]

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开发更多的知识资源,生产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物质资源含量少的高技术产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把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资源的依赖。日本发明人协会会长丰泽丰雄曾语重心长地呼吁以人力资源开发战胜资源之不足。渠谓:“要使土地狭窄,资源贫乏之日本,变成一个富裕的国家,除了从每一个日本人的脑海里榨取创意之外,别无他法。”人力充分开发与利用的结果是,日本人几乎每天都有大小发明问世,每一种发明都依赖变成独占商品,输出外国,赚取外汇,使缺乏资源的日本,终变成富裕的经济大国。[42]又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芬兰在2001—2005年的5年间,除2002年稍落后于美国位居第二之外,其他4年均名列榜首,被认为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增加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的经济结构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领先导向和出口导向型发展,进而向知识型社会迈进。[43]

著作权法之宗旨在于赋予作者对作品一定时期垄断权,以鼓励人们的创作。科学文学艺术作品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如呼唤保护意识,弘扬生态责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学作品[44],通过对生态危机的揭露、忧患意识的唤醒,生态整体观的推崇,尊重自然的倡导等提高人们生态意识。物质生活最大限度的简单化和精神生活最大限度的丰富化,是许多生态作家描写的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生态文学中生态保护思想的广泛传播不仅推动了生态政治的兴起,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先导,而且为人们指明了一种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此外,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情况下,作品所提供的精神食粮可替代人们直接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欧洲有一个历史经验,文艺复兴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丰富,物欲也开始膨胀。为抑制物欲的发展势头,欧洲的文学、音乐戏剧诗歌雕塑美术空前繁荣,它引导人们从追求单纯的物质快感转向追求精神的愉悦感,把人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导引。人的精神一旦升华,人的思想就可以得到澡雪,从名缰利锁中得到解脱,超越物质世界,这种精神澡雪是生态文明表现之一。

斯托曾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依次更替的阶段。在“追求生活质量”这个阶段,人类的需求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无形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45]人类需求的变化,同时会使得未来社会中的产业形态发生相应变化。从需求角度看,人类对精神服务的需求增加,会导致提供精神消费的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这能减少人们对物质的消耗。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则能促进精神产品的生产。

(二)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通过公布的专利文献来实现。专利文献向公众披露的“公开性”是专利制度的重要特征和优点之一,其具有内容广泛、详尽,出版报导速度快、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WIPO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新信息90%以上首先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46]专利文献中常常包含一些情报,特定技术问题的科研人员通过对这些情报的查阅、检索,可了解现有技术,扩展研究方向,选准未来主攻技术,从而避免重复他人已完成的工作,节省时间、资金和人力。[47]这有助于研发机构谨慎投资,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通过查阅专利文献,可开阔视野,启迪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从已有专利的夹缝中寻找技术空白点进行新的创造,缩短科技进步的周期。

每个企业往往根据资本的逻辑进行营利活动,对于环境保护毫不关心或关心不够,结果引发了产业公害。当然面对社会批判,企业也不得不表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尽管漠不关心的企业很多)。为了不让企业对环境问题所表示的关心仅停留在形式上,使其行之有效,有必要依据生活的逻辑,由国民来评价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促使企业改变态度。[48]商标制度则可达到用“生活的逻辑”改变“资本的逻辑”的目的。

商标通常具有区分商品来源功能或识别功能、信用担保或品质保证功能、对商标所用的商品及其生产营销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功能以及由商标联想到商品及其生产营销企业的联系功能。[49]通过商标制度,将环境标志注册为证明商标,能帮助环境创新者在“绿色”标记中赢得商誉。在绿色消费日趋成为新时尚的情形下[50],消费者基于环保信息认牌购货,可提高环境标志使用企业的竞争力,引导或迫使更多企业使用环境标志证明商标,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日本,55%的制造商表示他们申请环境标志的理由是环境标志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30%的制造商认为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比没有标志的产品更容易销售。73%的销售商和批发商愿意开发、生产和销售环境标志产品。实施环境标志的环境效应同样十分显著。例如,德国为水溶剂机颁发环境标志后,传统的不久就被淘汰。德国每年因此少排放4000吨的有机溶剂。德国推出的不含汞的电池,市场份额从10%迅速上升到15%。出口英国后,就占据了同类产品10%的营业额。在加拿大由于实施了环境标志,废气的排放明显减少。[51]

原产地、货物品质和特征的标记说明,能帮助消费者在具有不同环境影响的商品中作出选择。[52]环境标志和商标制度的结合能有效推广和鼓励环境友好型产品,引导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选择。故商标可以保护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在此方面,某些生物技术公司的商标,如Genetech、Amgen等就非常知名。[53]同时,环境标志证明商标有利于厂商的品牌宣传,打击假冒环境标志的侵权行为和监督环境标志商品的质量。

(三)激励功能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我们任何一种行为带来的后果都可以分成两部分——内部性的和外部性的。个人的最优行为和社会最优的行为是不一样的。社会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个人能够对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他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个人最好的东西也是对社会最好的东西,我们怎么样让他外部性的东西都内部化,这就是激励机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对一个行为的外部后果内部化,这就是我理解的法律作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观点。”[54]这里的内部性可理解为行为主体带来的个体利益;外部性则指行为为社会带来的公共利益;而激励制度便是指将此种外部性转化为内部性的一种制度设计,是连接内部性和外部性中间桥梁

林肯的名言常用来解释专利制度的激励功能。1860年2月22日,林肯总统在讲授“发现、发明与改良”(Discoveries,Inventions and Improvements),其中提到,在无专利制度之前,人们常常利用他人的发明创作,而发明人并未由此获得特别利益。但专利制度改变了此一窘境,它确保发明人在一定期间内可独占地利用其发明。因此,他认为专利制度可以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interest)之油,以鼓励新而有用事物之发现与生产。[55]此言道破了专利制度鼓励发明,促进生产的功能。罗斯福总统对专利制度的评价是:“专利制度为技术之钥,技术为生产之钥,生产为胜利之钥,此意为专利制度鼓励创作,提升技术,促进生产,足使人民致富,国家富强。”[56]日本学者斋藤优在20世纪80年代所作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最具刺激性的因素是“专利制度的存在”。这一因素在技术创新的任何阶段都居于首位。[57]诺斯曾断言:“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58](www.xing528.com)

智力创造成果的特点是,除了经济投入外,还有个人的智力和心智,因此,这种成果理应归个人所有。但智力成果以信息形式公之于众,其便失去了私人财产属性。与有形物品不同,技术具有非排他性,能为多人使用而不会造成技术损耗,无权使用者无须重新研发,这本可节约研发资源。但如此一来,便不会有人愿意研发新技术。专利制度为防止“搭便车”行为,法律授予相关主体排他独占权,这是鼓励发明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手段。不管是鼓励发明者还是鼓励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立技术特别是生态技术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可制止无代价的抄袭、模仿和制造,使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内部化,激励创新;规范创新主体之间利益分配,避免冲突或摩擦。

气候友好型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与其他技术一样受到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的保护。2010年,在联合国环境项目署(UNEP),欧洲专利局(EPO)以及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对专利制度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报告以专利取得率即以授予专利的数量与专利申请数量之比率[59]作为参考量来分析了气候技术的增长情况。自1997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技术的专利取得率每年增长大概约20%。以清洁能源技术为例,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清洁能源技术的专利数量增长速度就超过了传统的化石燃料及核能的专利增长速度。太阳能光伏电池、风能、碳捕集、水/海洋能以及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技术部门快速发展。而这些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开始快速增长的1997年,恰是《京都议定书》启用的一年,这种巧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策对激励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0]。图2-2为清洁能源技术自诞生到现在的增长趋势。

图2-2 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增长趋势

(四)促进(生态)技术转移与转化

无知识产权制度时,市场主体总是倾向于对自己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关于某种产品的制造技术采取保密措施,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的迟滞,不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而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则能加快技术(生态技术)的转移,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避免技术资源的浪费和沉没。专利的公开使信息和新技术广泛传播,这有助于增加科学知识,促进人们研究新问题,发明新专利,开启新的研究领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61]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通过专利文献的介绍,有助于促进技术转移。经由分类的专利说明书和专利申请文件所包含的技术信息,是任何人均可获取的、最具价值和最全面的技术来源。专利文件对发明的详细说明,为技术评估提供依据。此外,其所记载的专利权人或者申请人以及发明人的姓名或名称及地址,为寻找技术所有者指明了途径,便于联系,洽谈技术转移事宜,进而减少交易成本。

其次,专利制度创造了有利于技术转移的环境。就技术接受方而言,与无专利保护的技术相比,其更乐意接受专利技术。就技术供应者而言,如转移的技术无专利保护,技术供应者则只能依合同要求技术受让者保密。然而,以合同方式保护技术秘密风险极大。如通过专利制度保护转移的技术,则风险要小得多。此外,技术接受者可通过专利说明书了解技术的内容,对技术的价值进行评估,且由于有专利法的规定,在转移有专利保护的技术时,双方的谈判和专利许可合同的拟定都简单得多。[62]

(五)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它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为了防止这种垄断性权利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障碍,知识产权制度在维护创造者专有权利的同时,又对其进行必要限制,以协调创造者、传播者、与代表社会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关系。[63]权利穷竭(Exhaustion of Right)便是这种限制之一。权利穷竭,又称权利耗尽、权利用尽、“首次销售”原则,系指当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以合法方式销售分发出去后,无论该商品再辗转到何人之手,知识产权人均无权再控制该商品的流转,即权利人行使一次即耗尽了有关权利,不能再次行使。[64]权利穷竭在各国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均有体现。[65]

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的主旨是对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加以必要的限制,以免产生过度垄断,阻碍产品的自由流通。正如Govacre所言,“在任何情况下最重要的一点是,知识产权人的目的在载体产品的首次销售之后己经实现,否则导致市场的垄断。”[66]此外,权利穷竭原则为知识产权产品的循环使用提供合法的根据,这其中含有环保的因子。以下以教材的循环使用说明之。

据我国2007年教育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在校生约1.7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教科书计算,一年就要用教科书25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年教科书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中小学生每年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而生产1吨纸要用20多棵大树,45万吨纸就要砍伐大树1000多万棵。若每本教科书能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而每节约1吨文化纸,至少可节约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0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若以中小学人均教科书费12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近300亿元,如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1500亿元。[67]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发达国家回收利用旧课本已成为制度和一种传统,成为学校乃至社会生活的一部分。[68]2006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另外,高校某些课程的教材也适合循环利用,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哲学》、《军事理论》以及一些选修课的教材版本更新较慢,完全可以循环利用。我国有些地方已推行或正在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69]这既可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国家财政负担,又可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教材造成的污染,还可培养学生们爱惜财物、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教育”。教科书往往是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根据是著作权权利穷竭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