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危机与救赎: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化方案

生态危机与救赎: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仅以技术为视角剖析生态危机与救赎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导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的牵连。生态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引导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即为其中重要制度之一。同时,知识产权制度也具有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二)生态救赎的“三重转变”与知识产权制度1.生态文明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大有可为。

生态危机与救赎: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化方案

生态危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技术的、制度的、文化的等,对生态危机的救赎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本节仅以技术为视角剖析生态危机与救赎中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导出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的牵连。

(一)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与知识产权制度

1.生态危机与技术

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曾经说过,技术是人类永远无法掌握的东西,[28]并创造出一个“危险社会”。[29]一部技术史就是一部环境史。“在现代工业社会里,社会与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技术”。[30]人类通过发明或者创造新技术而不断获得新的自由空间,但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也是一部承载人类文明背景的环境史。技术的历史不能不涉及环境,环境的历史不能不涉及技术。技术的历史与环境的历史有一个相互重合交叉的灰色区域。[31]在环境的历史中,技术、特别是技术异化是环境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自产生始,就按照人类的意图,弥补了人生理上的某种不足或缺陷。技术以自然为母体,可以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但技术往往超越自然,技术具有与自然分离、异化的客观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异化逐渐出现。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不断创造奇迹,然而现代环境危机也从工业技术革命开始。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瓦特蒸汽机使这个世界飞快地运转起来。1800年瓦特的专利失效后,无数生产蒸汽机的制造厂建立起来,蒸汽机广泛用于采矿冶金机械工业等部门,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进入19世纪,大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之时,英国也成为当时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1873—1965年,伦敦共发生了十几起烟雾事件。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技术的无限延伸能力。大机器的技术系统瓦解了田园式自然经济,技术圈开始侵蚀、吞噬、毁坏生物圈

技术改变着地球生物圈。它一方面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巨大危险,其中包括出现新的污染形式,以及出现改变物种进化道路的生命形式的新变种。[32]高能量、高收益技术的使用是对生态带来最大破坏与损害的原因,因为它们的优点往往由于强调效率而过分地被夸大。[33]高技术污染就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在自然中的异化。高新技术以其高效和低耗能等优势,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其所要求的“超净”条件,使高技术园区给人以表面“清洁”的印象。但超净厂房、精加工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污染。以美国硅谷为例,高度危险的废有机溶剂正从地下储罐中向外渗漏,从地下水中发现了100种化学物质。圣克拉拉郡每年产生有毒废物10万吨,其中3860吨危险废物被排入环境。每年有3万~10万吨的重金属从硅谷通过底下水道排入旧金山湾。[34]高技术使硅谷走向“死谷”。

2.传统技术的反生态性分析

首先,传统技术的生态学缺陷源于其还原论的科学基础。“技术在生态上的失败可以溯源到技术的科学基础的相应失败”。[35]近代科学认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首先被分解为彼此割裂的部分才能真正地被了解。依此种科学还原论,自然系统由分割的客体构成,这些客体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物质构件。对自然整体的分割思维,反映到技术物的构造和使用上,就是急功近利地片面追求单一功能,忽视自然的整体性,进而破坏自然的平衡与稳定,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次,传统技术是一个分割逻辑。基于还原论的科学基础,传统技术是一种强调分割的技术,这与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精细的分工有关。技术的分割性使人类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即以分割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自然在技术的不断割裂下支离破碎。这与自然的整体性相悖。

最后,传统技术是一种线性逻辑。在大自然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不断地循环,而技术则打破或割裂了这种生态循环方式。传统的技术生产与消费过程是一种线性逻辑。由技术生产出的某种产品一旦被使用之后就会被丢弃而成为废弃物,并因技术行为的非自然过程,其产生的废弃物通常成为一种“彻底的废物”而不能参与大自然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例如,废弃的塑料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都不能被分解,成为大自然的“癌症”。因此,传统技术不可避免地对生态圈产生有害影响。技术圈和自然生态圈之间的冲突是环境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然,本研究分析技术对环境的破坏,无意要停止技术发展,让人类回到荒野时代,而是要对技术进行生态引导,发展生态技术。传统技术因上述生态上的缺陷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拯救全球环境,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并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发展一种充分吸收传统技术的合理因素,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技术,即生态技术。生态技术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引导与保障,知识产权制度即为其中重要制度之一。

3.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www.xing528.com)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知识产权制度起源于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的客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如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等技术不断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容日益丰富,知识产权的触角越伸越远;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挑战着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同时,知识产权制度也具有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始,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就已成为西方市场经济社会的固有内涵和现代知识产权法律的激励目标。[36]而知识产权制度所促进的技术创新对环境又产生影响,这便是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发生牵连的内在逻辑,也是本书以技术为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缘由所在。

(二)生态救赎的“三重转变”与知识产权制度

1.生态文明与知识产权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大有可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把先进的技术与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才有可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资源的创造、应用和经营,生产技术含量高、自然资源消耗小的高技术产品,进而将经济发展的依赖由“耗费自然资源”转为“利用知识资源”。当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或产品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还须有相应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经营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激励发明创造者对知识资源的长期投资,促进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技术的传播和转化,改变对能源、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的状况,把经济社会发展单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必须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37]

2.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主要特点。资源接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预示着资源经济走到了尽头。发展知识经济以代替资源经济,是救赎生态危机的途径之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知识已成为维持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知识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谁拥有的新技术、新知识多,谁拥有的知识产权多,谁就能占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知识资产的取得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时间和智力劳动;然而其一旦公开或进入市场,极易被他人无偿占有和使用,特别是那些市场前景好的新技术、新知识,如生物技术等。如果智力成果得不到保护,假冒、侵权盛行,创造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便会失去研发动力。经济发展越是知识化,知识产权制度愈显重要。比尔·盖茨创造的神话不会诞生在一个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利用产权制度保护和鼓励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必然。只有产权得到保障才使得财富能够顺利地生产出来、积累起来。[38]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知识产权。[39]因此,知识经济须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正是知识产权制度架构了知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激励了知识生产者创造的积极性。

3.可持续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由上文分析可知,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技术是关键。生态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均与知识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相关论述详见下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