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救赎:实现三重转变

生态救赎:实现三重转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时代应建构新的主题“范式”。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变,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建构。预言失灵的原因在于其是以资源经济为参考的,人类社会通过知识经济的增长途径打破了“增长的极限”。

生态救赎:实现三重转变

(一)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就时间而言,人类文明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primitive civilization)。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慑服于自然脚下,依赖集体力量而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左右。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industrial civilization)。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工业文明,为时200多年。这一阶段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造成了环境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开启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7]。这一阶段正处于发展之中,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历史表明:农业文明是一种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一种黑色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8]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建构和谐有序的生态机制和创建优美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等成果的总和。

人类环境问题凸显,是在工业文明阶段。18世纪60年代,英国纺纱机和蒸汽机的运用,标志着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转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0]

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运用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到20世纪70年代达致顶峰,“这时,人类在传统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增长率达到最高点;传统科学技术和精神生产达到最高点;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和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发达国家进入所谓高消费社会,过度消费达到高水平的鼎盛时期”。[11]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利用现代科技这一利器,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成为主宰和统治地球的唯一物种和主导生物圈变化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当人类沉浸在自己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高奏征服自然的凯歌时,大自然却报复了人类:大气严重污染,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空洞,淡水资源短缺,冰川消融、资源枯竭,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侵蚀,酸雨污染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12]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工业文明自身无法解决,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到尽头。因为工业文明依赖的是一种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生态破坏型的发展模式,这迫切要求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便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成果,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倡导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应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害及后代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时代应建构新的主题“范式”。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变,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生产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建构。工业文明的物质生产是一种资源——生产——消费——污染的恶性循环模式;而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是一种“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第二,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的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工业文明追求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而生态文明追求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关注的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质量,不再倚重资源与能源的消耗。第三,生活方式从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的转变。工业文明靠刺激消费欲望或提倡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的高增长,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生态文明倡导适度消费和环境友好的消费,保证了人与自然的良性物质能量循环。总之,生态文明时代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资源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资源经济(resource economy),又称资源型经济(resource-based economy),也称资源导向型经济(resource-oriented economy),是以资源为导向、为基础的经济。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或分工模式,与加工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知识型经济并称。[13]资源经济以资源的无限供应为前提,其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势必造成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无发展的增长”。

罗马俱乐部”于1971年向联合国提出了一份举世震惊的报告——《增长的极限》。[14]通过大量的事实列举和逻辑论证之后,报告指出了人类社会的悲观前景:地球的资源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人口和经济的无限增长,这将导致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激烈冲突。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拯救人类的唯一方法是停止经济增长,通过“零增长”至少可以延缓世界末日的到来。但事实却似乎朝着另外一条轨迹发展。1990年,美国居然打破了建国200年来经济兴衰更替的发展规律,创造出连续多年各项经济指标同步高速增长的奇迹。世界并未走向衰败。预言失灵的原因在于其是以资源经济为参考的,人类社会通过知识经济的增长途径打破了“增长的极限”。救赎生态危机,必须发展知识经济。(www.xing528.com)

“知识经济”用以指称“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15]在此,“知识”主要包括可编码的“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Know-What)、“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Know-Why),和以隐含实践性方式存在的“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Know-How)、“管理的知识”(Know-Who)等。[16]知识经济这种的新型经济形态亦被称作“后工业社会”[17]、“后现代状态”[18]、“后资本主义社会”[19]、“信息社会”[20]、“知识价值社会”[21]、“第三次浪潮”[22]等。不管称谓如何,这种经济形态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和技术创新支撑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自然资源的短缺不再构成经济发展的“瓶颈”。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将根本改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索取、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利用模式与生产方式。知识经济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找到了可能的出路。

(三)非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工业文明、资源经济与非持续发展相联系;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

生态危机表明资源消耗型和依赖型的工业生产方式己走到尽头。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能资源,这需要倡导一种以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以人的智力开发和利用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念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观的提出源于人们对传统的、非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模式的反思。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感到自身的生存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公害”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人们开始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带来的将是灾难。随着人们对代际和代内公平和某些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23]

可持续发展观有很丰富的内涵和很大的包容性,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属性。据统计,可持续发展自提出至今,其定义多达几百种。[24]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概念,这也说明了“这一概念很暧昧,怎么用都可以”[25]。“抽象地看,协调环境与经济、开发并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如何协调两者一直就是问题。”[26]观念受制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及其人民对其理解亦不同。对一个正在努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饥荒、疾病、文盲和就业机会不足等生存性问题的国家,清洁的环境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侈品。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多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此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们对清洁环境的需求更大,希望更严格的环境管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侧重于环境方面。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27](图2-1)可以说明这一点。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如图中X0所代表的收入水平)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形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断增长的收入会最终产生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

图2-1 EKC曲线

尽管如此,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性定义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里程碑式的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该定义强调的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和环境的限度。因而衡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缺一不可地系统考察。这一思想包含了当代和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生态承载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及技术等有着直接联系,就哲学层面而言,这一发展观蕴含着人类对发展问题的深刻认识,涉及人对自然、人对自身更本质的认识,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将导致人类伦理文明的新变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之中,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