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人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没有人能预估到它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内,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萨拉热窝青年会引爆一场世界大战。没有一个国家真的希望打这场战争,但是也没有任何国家能阻止战争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在奥匈帝国的城市萨拉热窝,一个加入了塞尔维亚黑手党的年轻学生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开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他的目的本是为了推进在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进程。但是令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莽撞行为开启了一场世界大战。
一个又一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盟国或遵守盟国之间的协定而参战。不到一个星期,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卷入了战争。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对抗和斡旋层出不穷,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首的协约国开始分庭抗争,两大政治联盟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从而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新时代。
战争一开始,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发表声明,美国将在战争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他说,“这次战争与美国完全无关,战争的是是非非跟美国不沾边”。
当时,伍德罗·威尔逊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在震惊之余,都认为这场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战争不会和自己有半点关系。但是美国人想错了,很快这场战争就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美国作为与欧洲贸易最频繁的国家,不可能不受一点影响。
除了没有预判到这场战争的影响和规模,美国保持中立的态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美国有1/3以上的人口在欧洲出生或者是欧洲移民的后裔,他们与欧洲人可能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这些人在感情上无法介入到欧洲的纷乱之中。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自己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又介入欧洲的战争,会让联邦政府变得焦头烂额,美国民众也不希望战火给低迷的经济形势火上浇油。(www.xing528.com)
虽然美国不希望自己和战争有一丝一缕的牵扯,但是国内民众对于战争双方还是有趋向性,国内也分成了各自的“派别”,像长居美国的1250万徳裔和奥地利裔人、爱尔兰裔人,他们因为憎恨英国,所以选择支持同盟国一边;而大多数英国裔的美国人则因为历史和语言的问题更倾向于支持协约国,当德国穿过保持中立态度的比利时国境向法国发起猛烈攻击的时候,英裔美国人的这种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
随着战争的深入,协约国利用英裔美国人这种倾向性故意夸大德国经过比利时时对该国民众的暴行,并将德国士兵的“野蛮行径”散布开来,以博得美国对自己的支持。而同盟国此时也想拉拢美国,但是因为先前美国人对德国人的印象太差,使得同盟国的努力全都白费。
【相关链接】
欧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向来被称为“欧洲火药库”,1912年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土耳其大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1913年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战败,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得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