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概况及优化策略

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概况及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电影发行分为国内影片发行和进口影片发行两种,目前具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只有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述十大民营企业所发国产电影的票房共计230亿元。截至2013年,中国上市影视公司已超过20家。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产业投资基金陆续进入。2009年5月,IDG又携手中影集团进一步进军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概况及优化策略

电影产业是一座金矿,但开采金矿也伴随着高风险。对于一个还没看到成品只有一纸策划书的投资者来说,即使他看到了剧本、卡司,实际上一切都还是未知的,投资者只能用经验结合自己的商业艺术天赋,凭借他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也就是商业嗅觉(主要基于大众传播消费心理学层面),以及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艺术敏感度(主要基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加上一些近期和历史上同类型电影的投资案例(成功和失败之作都要参考),来推断这次投资的成败概率。

因此,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投资(假设其投资目的为获得投资回报的),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投资。投资者应当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电影产业中蕴藏的投资机会,同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领域大致有以下四类:

目前,影片拍摄资金一般来自一个或几个投资主体,同时引入其他资本。

只要经济大环境利好,电影产业本身发展的势头良好,院线的投资回报率一般会水涨船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但因为这类投资与商业地产紧密相连,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就目前总体情况看来,影院投资整体规模较大,但距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大量业内外资金正积极涌入院线投资领域,投资方向已经从国内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同时,现代化影院和高科技影院的投资力度日趋加大。

股权投资(Equity Investment),即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指企业(或者个人)购买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

股权投资对于促进电影企业规范化、集约化乃至国际化有积极的作用。

对电影企业的相关产业链投资,一是可以扩展电影企业的业务范围,以占据更多的竞争优势;二是可以与新媒体产业结合,与音乐产业联姻,丰富电影产品形态,拓宽电影产品赢利渠道;三是可以大大推动媒介融合发展,践行“大电影”的发展理念。[5]

这里所说的电影产业投融资主体,指电影产业内部制片企业、发行公司、院线和影院投资管理公司。

在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浪潮冲击下,中国电影制片企业已经明显分成四个不同类型:第一类是以中国电影集团和上海电影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制片企业;第二类是积极进行转企改制的地方国有制片厂;第三类是以华谊兄弟和博纳国际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第四类是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企业。

电影发行环节就像商品流通中的批发环节,发行企业可以被视为电影产品的批发企业,其从制片企业获得影片代理权后批发给院线放映。发行企业首先联系上游的制片企业挑选影片,然后联系院线和影院发行,并对影片进行市场推广,以保证电影销售的票房。中国电影发行分为国内影片发行和进口影片发行两种,目前具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只有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发行公司可分为以下四类[6]

表11-1 国内的发行公司类型

2015年,我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以逾440亿元的成绩收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271.36亿元,占比61%,创历年新高。在国产电影发行市场中,十大民营企业贡献了逾八成票房,其中,传统五强主发的国产电影票房份额占比63%。上述十大民营企业所发国产电影的票房共计230亿元。[7]

2016年,我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以逾457.12亿元的佳绩收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达266.63亿元,占比58.3%,比2015年略低。2016年上映的《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等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较高认可。同时还有一些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小成本的艺术电影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市场反馈,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七月与安生》《百鸟朝凤》等。此外,国产影片的制作水平也大大提升,科技含量加大,2016年贺岁档上映的《长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种以大型影院为主导的影院管理模式,其发展模式以某一传统品牌的旗舰影院为核心,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市场地位以及品牌影响力,立足区域市场,向跨区市场拓展,以输入品牌和管理及投入资金的方式“走出去”,按连锁经营模式发展壮大,代表公司是深圳南国电影管理机构,其旗下有10家影院。

上市融资能够为影视公司带来充裕的资金,除用于电影主业和相关产业链外,也能为其兼并、收购小公司奠定资金基础。2010年年底,博纳影业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影视公司。2009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创业板,2011年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截至2013年,中国上市影视公司已超过20家。但是,电影是投资风险较高的行业,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的过程,电影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也不能与传统产业相提并论。因此,对待上市应有理智清醒的认识,尊重市场规律,按规律办事,才是电影产业的长久发展之道。

产业投资基金指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工具,主要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产业投资基金陆续进入。以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为例,早在2007年,其便与中博影视、中影集团印象创新三家影视上游公司合作,开发新媒体项目,最多一笔投资达到5000万美元。2009年5月,IDG又携手中影集团进一步进军中国电影市场。除了IDG这样的外资基金,国内多家基金也纷纷进军影视业。2009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海纳亚洲创投基金、经纬创投中国基金加入保利博纳的第二轮融资,为保利博纳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提供了资金保障,为其2010年条件成熟时上市创造了条件。

据北京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已有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已经披露规模的基金数量为83只,总规模折合达1330.45亿元人民币。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可以分为综合类文化产业基金与专项类文化产业基金。专项类文化产业基金包括影视专项投资基金、艺术品专项投资基金、动漫专项投资基金、网游专项投资基金及其他专项投资基金。

2011年,由财政部中银国际、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联合发起成立,并计划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资金,规模为200亿元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基金,该基金的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相关行业等。

银行贷款拍摄电影始于2004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华谊兄弟公司。为了拍摄电影《夜宴》,当时的华谊兄弟公司从深圳发展银行贷款5000万元,由此开了民营文化企业向银行贷款拍电影的先河。2011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银行先后和文化部签署协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集中推荐机制;江苏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则通过无形资产抵押等创新金融产品,也支持了大量电影的拍摄制作。2011年8月26日,广电总局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关于扶持培育广播影视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了利用金融手段扶持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力度,这是2010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落实细则之一。从融资主体来看,银行贷款融资成本较低,可以提高资本使用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本融资中过多股东对电影制作的过分干预,因此是解决短期资金缺口的较好方式。纵观国际上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金融信贷都是其电影融资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不同的电影企业的规模和资本运营模式使它们在信贷融资上面临着不同的局面。相比之下,现金流较为缺乏的民营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现实中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却相对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的风险等级比较高;二是它们缺乏有影响力和信任度的成功产品;三是贷款金额较小,而银行投入的人力成本、管理维护成本与大企业一样,从而影响了部分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财政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

政府投资能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影业,进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方向、推动电影产业有序发展的目的。早在1991年,我国就建立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制度。1996年,财政部与广电总局修订《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对县及县以上城市电影院的电影票房收入按5%的标准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将实行基金预算管理方式,用于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成为各级各地政府资助主旋律电影、支持院线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的重要手段。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制度,用于支持电影制片业的发展。这种政府投资的方式,在提供资助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电影企业投资给予鼓励和引导,同时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2009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对数字电影发行、国产电影出口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给予了资助和奖励。同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城市主流电影院线公司共同举办了“向祖国汇报”优秀国产新片展映活动,票房超过10亿元,政府从电影专项资金中提出1500万-2000万元奖励院线公司和电影院。此外,近年来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品牌宣传与推广,手段日益多样化。因为电影对受众关注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展示区域文化风貌、民风民俗有着直观和体验感知的特点,因而正在逐渐成为各地政府进行城市品牌塑造、推广、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2004年,丽江市政府便与张艺谋合作拍摄了影片《千里走单骑》,全方位向国人展示丽江的风土人情。2008年,杭州市政府与冯小刚合作拍摄了影片《非诚勿扰》,不仅大力宣传了杭州旅游,还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影片《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政府参与投资的案例。唐山市政府采取的不是直接政府投资,而是政府主导,通过唐山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筹措资金作为投资主体,通过政府指令在场景等硬件设施方面给予支持。项目完成后,除了有丰厚的电影票房收入进账,唐山市也通过影片走向了世界,《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外媒将唐山称为“浴火重生的城市”。

以上四种投融资方式在电影投融资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需要、不同项目几种方式交互使用或者组合使用。

电影产业属于文化产业,其核心是创意、思想和观念,所以电影投资比其他行业的投资更加需要敏锐的眼光、睿智的头脑以及深刻的思想。电影团队的经验、理念、行动力等都是重要的考量指标,但这些指标都是无形的,不可量化,所以进行电影投资首先要增加自己的修为。除此之外,可以从自己所介入的电影环节和所选择的电影种类两方面抓细节,提升电影投资的成功率。

1.拥有电影IP的公司

电影IP主要包括小说版权、剧本版权等,这些作品是电影拍摄的素材,也是一系列电影产业链环节开发的基础。所以拥有电影IP的内容类公司有着极高的投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文学网站广受关注的原因。

2.影视制作公司

影视制作公司是影视产业的核心,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横店影视都属于此类。影视制作的周边领域如影视音乐制作公司、影视特效制作公司也值得关注。

3.经纪人公司

在国内,明星对电影票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星的号召力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成败,所以对于拥有明星资源的经纪人公司,也可以给予关注。

4.院线

近两年电影票房的不断增长与院线的建设是正相关关系。未来五年国内院线建设的主要方向将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转移。院线建设的投资门槛较高,并且往往与商业地产进行捆绑。其周边的院线广告、院线服务、院线APP等项目也存在着投资机会。

5.产业链开发

目前我国电影的主要收入来自票房,美国影片的总收入只有30%是来自票房收入,其余都是通过产业链开发获得的,例如出售版权、出售贴片广告和Video光碟等,甚至通过网络提供电影租赁服务,从而通过轮船汽车等移动载体上获利,或开发衍生产品、建设电影主题公园等。美国在电影上投资1美元,可拉动消费者200美元的消费。我国电影的未来也不能只依靠票房收入,产业链开发有着较多的投资机会。《爸爸去哪儿》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节目版权来自韩国,引入之后做了大量改变,衍生出很多东西,包括《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还有下载量超过1.2亿次的跑酷游戏、手游,而且每个老爸出了一本如何教育孩子的书,还有湖南卫视金鹰卡通频道所做的卡通,衍生出的每个领域都做得不错。

选择未来前景较好的、能够受到普遍欢迎的电影种类有助于投资项目的成功。未来前景较好的电影包括:

1.合家欢电影

合家欢电影即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同观看的电影,以动画电影为主,类似于最近很火的“大白”和之前的《驯龙高手》,等等。在美国,暑假是电影票房的黄金期。因为美国人会在这个时期全家人去看电影,所以美国的动画电影发达,他们把电影叫做家庭娱乐。但是投资这类电影的风险在于国内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和美国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上,估计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缩小这种差距。

2.高工业规格的特技电影

国内IMAX巨幕、3D、4D、全景等电影设施不断增加和完善有助于这类电影展现真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视觉奇观,从而吸引观众进入影院。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好莱坞电影,但也有少部分中国的顶尖特效电影,如2014年圣诞档公映、博纳影业出品、徐克导演执导的IMAX3D战争史诗巨制《智取威虎山》。

3.生活情感类电影

此类电影多为中小成本电影,靠内容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取胜。虽投资额不高,但很有可能博取较高的收益。如《致青春》《匆匆那年》《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

4.粉丝话题类电影

“无话题不票房”,借粉丝和话题进行炒作的现象在电影界愈演愈烈,甚至有些电影可以直接归为这一种类。最典型的要数“郭韩大战”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两部电影因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位文坛偶像的正面相遇而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是仅凭粉丝和话题达到高票房的事情并不常有,这只是一个现象而不能成为一个规律,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和好的口碑,这类电影终究走不了太远。所以要警惕其风险的存在。[8]

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投资中,50%是亏损的,40%持平,仅有10%左右可以获得盈利,中国的电影产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本节主要分析电影行业的风险点和可能的控制措施。

电影行业的风险主要包括经营稳定性风险、行业泡沫风险、作品审查风险、盗版冲击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1.经营稳定性风险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以创意内容取胜的领域,但是创意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过去的成功创意不能代表将来还可以再次创意成功,大导演、名编剧不能100%保证票房,大公司的电影作品也可能会遭遇滑铁卢。所谓“一切皆有可能”,电影行业的经营稳定性较差。

2.行业泡沫风险

近年来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票房呈现大幅度增长,电影行业成了各路资本竞相角逐的宝地,投资额不断提升,导致风险隐患出现。电影行业作为内容产业,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爆发的行业,而是需要前期有很长时间的积淀,需要有一段酝酿期,企业需要静下心来经营。而目前在文化产业的并购中,并购估值增值率普遍较高,基本都在20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800%,但这些被并购企业的整体资产和利润创造力远达不到其被收购的价格,也就是说目前文化产业并购中是存在相当大的泡沫的。以院线建设为例,过多资金的注入使得院线领域出现过度竞争的现象,上座率只有15%,一、二线城市的影院已近饱和。而对于内容生产环节来说,由于大量逐利性资本的涌入,使得电影创作出现浮躁的现象,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制作周期缩短,内容创意粗糙,整体质量下降。这些,无疑有损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作品审查风险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国家实行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和电影片审查制度,未经备案的电影剧本(梗概)不得拍摄,未经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虽然电影制作公司在筹拍和出品前都会做内部审查,但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审查通不过的情况。一旦出现类似情形,将对电影制作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公司面临着电影作品审查的风险。

4.盗版冲击风险(www.xing528.com)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内容和创意的保护,是对从业者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长远规划,具体到内容产业本身,能够形成系列的版权价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不是能做成有版权价值的、能够持续开发的内容,未来会是内容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而现实是,目前在我国范围内,对产品和创意的抄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只有合法有效地保护版权,才能杜绝盗版的冲击风险。

5.市场竞争风险

未来电影行业的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一些大的影视公司、电影院线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一些小型的影视制作企业和小的影院则面临被并购或者倒闭的风险。

6.突发事件风险

一部电影即使经过周密的思考和细致的规划,因其从立项到上映之间的时间较长,难免会有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电影最终的收益。如在拍摄影片《速度与激情7》时,美国演员保罗·沃克发生车祸不幸遇难,留下未完成的《速度与激情7》,受此影响,原定2014年暑期档上映的该片延期到2015年4月上映。另外,2014年爆出的一些明星吸毒等劣迹,也严重影响了相关电影的上映及票房。[9]

要控制电影产业投资风险,需“多管齐下”。

一是掌握分散投资的原则。单部电影的投资额不要过高,多选择组合投资,而且盘子中影片的类型、投资规模以及上映档期都要多元化。

二是多投资中小成本影片,制作成本低,风险可以承担。一些小制作电影往往从政府奖励、行政补助、广告植入、网络版权上就已经收回了投资甚至大有盈余,所以无需只盯着票房。收益稳定,同时风险可控,中小成本影片的投资性价比较高。

三是通过植入式广告减少投资风险。植入式广告可以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分为几个层次,有时植入式广告的收入能够占到中小影片投资成本的20%-30%,能够大大减少投资风险。

四是善于利用“完片担保”等制度降低风险。在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完片担保不仅负责直接与互联网金融或银行等线上线下债权人对接,更有高度的电影制片专业性和复杂的操作业务,涉及剧本、主创人员、拍摄计划、财务预算、采购流程、现场细节处理以及版权交易、发行宣传、影院档期等资金回收手段。完片担保可以充当一种规范的管理和财务制度。

五是多多修炼内功。提升自身对电影产业的了解程度,学习电影产业的政策法律常识、电影制作、发行、产业链开发等一系列知识,在投资前注意考察项目团队的经验、能力、诚心和凝聚力。[10]

截至2017年5月4日,中国影视娱乐业A股上市公司的2016年年报已披露完毕,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5月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中国影视娱乐业上市公司只有3家企业净利超过10亿元,1亿-10亿元的有17家,1亿元以下的仅有1家,并无净利亏损企业,行业运营势态良好。2016年最赚钱的影视娱乐公司榜单前十强依次是万达院线、完美世界、中国电影、华谊兄弟、印纪传媒、光线传媒、文投控股、北京文化、华策影视、华录百纳。从榜单来看,万达院线始终保持老大的位置,2016年实现净利13.68亿元;2016年,完美世界并入完美世界游戏资产,业绩实现大幅增长,净利排在第二位,达11.66亿元,同比增长767.54%。排在第三位的是中国电影,净利达10.64亿元。[11]

图11-1 2016年中国影视娱乐上市公司利润排行榜(净利润/亿元)

而新三板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华谊兄弟公司,2016年实现总营收34.73亿元,同比下降10.34%;实现净利润8.08亿元,同比下降17.19%。[12]对此,有业内预测称,未来5年至10年将是我国电影发展的黄金周期,到2018年,我国电影票房有望突破1000亿元,超越北美跃居世界第一。

从整个产业来看,其高速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不管是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还是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出台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特别指出要大力推进电影企业直接融资,引导私募股权投资资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电影产业。

其实,资本市场在支持电影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所体现:在目前IPO排队的企业中,与电影电视相关的也有好几家,如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电影票房保持每年30%的高速增长,加上国内影视企业和投资机构项目运作的日臻纯熟,这些因素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涌向影视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专业影视投资基金开始不断涌现,如长富汇银基金,他们于2016年年初就发布消息称,公司已与知名影视传媒公司达成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的协同效应,就影视作品类型、投资配比、投资模式、投资规模等核心内容进行组合投资。[13]

自2003年市场化改革深入以来,中国电影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十多年来的电影市场年均增幅超过30%,2015年票房达到440.69亿元,银幕数量超过了31000块,均位列全球第二。更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票房市场。与高速增长的市场如影随形的是风险的激增,大量热钱涌入,在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催生了泡沫。高昂的制作投入,拍摄过程中的变数,变化不定的观众口味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即便在产业机制高度成熟的好莱坞,电影人也处在“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焦虑中,在中国更是如此。因此,控制和降低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已成为电影行业孜孜以求的目标。票房集中度提高,拼盘投资抵抗风险。梳理近几年的电影票房排行榜便可以发现市场集中度有明显的提高。

如表11-2所示,票房在5亿以上的国产片所占的市场份额2013年到2015年连年攀升。2015年,16部票房超5亿的电影已创造了163.53亿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60.26%。而票房在1亿-5亿之间和票房在1亿以下的国产片市场份额则出现了下滑。尤其是票房在1亿以下的国产片,2015年,这类影片的上映数量较2014年多出了15部,但总票房仅为21.94亿,较2014年减少了4.44亿元,此区间单部电影2015年的平均票房较2014年下降了21.19%。随着票房往少数电影集聚,电影制作的投资风险在进一步加大,成功了就赚得盆满钵满,失败了则血本无归。[14]

表11-2 不同级别票房国产片情况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于电影投资商而言,比较有效的抗风险方式是分散投资,“不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即便世界上最成功的好莱坞电影业,在全球性盈利渠道充分开拓的情况下,10部电影中能盈利的也不过两三部。

因此,能保持长期稳定经营的电影公司往往都是那些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公司,靠少数成功影片来弥补其他影片的损失。同理,为了降低风险,电影资本在向好莱坞投资时往往采取“打包”方式,即拼盘投资(slate financing)。曾有学者跟踪研究了2004-2008年间美国私募基金向好莱坞投资的项目,发现其拼盘投资的电影数量平均在22部左右,投资期限在2-5年间,以达到分摊风险的目的。

在中国电影界,比较成功的电影企业也都是能实现规模化分散投资的公司,如光线影业、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福建恒业、博纳影业、华策影业等2015年表现亮眼的电影公司,其投资的电影都在15部以上。分散投资也表现为电影制作已逐渐从过去的单一企业出品变成多家企业联合出品。据统计,单部影片至少引入4家投资方的做法已成为常态。在2015年票房排行前20位的国产电影中,《捉妖记》《寻龙决》《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天将雄狮》《狼图腾》《九层妖塔》《滚蛋吧肿瘤君》《小时代4》《奔跑吧兄弟》《钟馗伏魔》10部电影的出品方都在8家以上。电影企业间的合纵连横能整合更多的资源,有效地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例如《寻龙决》便在万达影视、华谊兄弟和光线影业的联合加持下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而对于不断涌入电影业的行业外资本而言,孤注一掷地在单部电影上投入巨资已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成功的赌博,寻求参投一些由成熟电影公司主控的项目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在证券市场上,电影产业处于一个非常的高潮时期。IPO固然是电影企业融资的一条最诱人的途径,但在成熟的市场里,只有行业中最优秀的那几个企业能够处于生态链的顶端。在跨行业并购中,产业关联度较强的行业整合是国际电影市场的常态,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反之,盲目放弃主业而进入电影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核心团队融合等方面都会遇到挑战,可能最终只能像三星、现代等韩国财团那样被迫退出市场。至于债券融资的形式,公募和私募都有一定瓶颈,也许要到电影产业真正成熟的时候才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风险投资是电影资本市场最活跃,也是当前环境下最具可行性的形式。PE之所以成为当前美国电影投融资市场的主流形态,自然与其产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符合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中国整个经济转型、电影产业飞速成长的情况下,社会游资更多地会以PE的形式进入,只是会带有很强的盲目跟风性。相比之下,具有专业背景的电影VC基金更为可靠。众筹等互联网新型融资模式如果在精准定位小众市场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将会是一种有前景的融资形式。随着人才系统的健全,风险投资将成为业外电影融资最有发展潜力的形态。政府设立影视发展基金是基于影视产品的外部利益特性,目的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然而,当前的政府电影基金和税收优惠/补贴政策是典型的选择性资助模式,由于选择标准不合理,因而缺乏有效性。“加拿大针对电影和电视投资的税收优惠体系历经多年的发展,在利用政府政和依靠税收调节的私人投资计划混合体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强调制作支出和国家地区就业为主的全国性评估系统。”[15]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一套基于评估系统的电影扶持体系,直接资助和选择性资助并行,像欧盟那样,以保护文化多元化为主要目标,使电影在经济、政治和艺术等方面均有发展的空间。此外,在具体措施方面,应从进口电影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电影制片和译制,还应该进一步开放地方影视发展基金,扶持区域影视文化产品。

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投融资市场应该包含多种投资主体,而且各融资方式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系统,使各种电影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对于电影企业来说,无论是制片、发行、放映环节,还是纵向垄断式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地融资,这样企业才会强大、具有市场竞争力。大企业可以尝试通过上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公开途径募集资金,而融资过程本身就是对大众娱乐兴趣的吸引,可以让企业积累无形资产。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中小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电影基金等途径募集资金,把产品定位为能够与主流商业影片形成差异的中小成本电影,以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作为最常见的融资形式,单个影片融资应采取联合制片、版权抵押/预售等形式,在线性的放映窗口和后电影产品开发等环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政府基金、税收优惠和补贴是对电影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举措,对国际电影市场资本和中小成本电影有直接作用。电影行业内的资本流动是最安全、最有效、可持续性最强的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行业内融资作为首选。无论是横向的联合投资,还是纵向的、基于利益捆绑的产业链融资,都会推动电影趋向价值最大化。

当前,联合投资已经成为普遍业态,而且会催生新的联合形态。然而,中国与国际的联合尚处于摸索阶段,这恰恰是中国电影要真正强大必须要走的道路。基于非院线影院、电视、家庭影像制品、新媒体等放映窗口以及消费产品授权和主题公园开发等后电影产品的融资,核心是版权。目前的版权保护以及法律对电影财务周期的保护现状,导致这些融资要素的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进而影响了融资的效果。当前,在国家的影视投融资改革架构中,虽然把银行放在了首要位置,但由于其他系统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银行借贷融资在没有充分风险保障的前提下,将不会成为主要融资途径。从匹配理论看,应该是大型银行对大型电影企业,中小银行对中小电影企业,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障碍要克服。在版权系统、保险系统不健全,电影产业链不完善的情况下,即使中小银行也不会承担风险、选择投资不确定性非常高的电影产业进行投资。

近几年来,“IP热”在中国电影业愈演愈烈。比较有知名度的文学作品、网络小说、动漫等被影视公司抢购一空,准备改编成电影。如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所说:“中国前100名的文学IP几乎都已经名花有主,华谊甚至都只抢到了几个。”就连原本与电影毫不搭界的经典老歌也被开发成电影,《同桌的你》和《栀子花开》之后,《一生有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她来听我的演唱会》等也已经或即将被搬上大银幕。IP的价格也在哄抢中迅速攀升,据媒体报道,现在一部热门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在200万-500万元不等,一些点击率极高的网络小说甚至能卖到上千万元。[16]

面对这种局面,电影业首先应理性地认识IP的价值,拥有强大消费号召力的IP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数量并不多。这些积淀下来的优质IP几乎都在近几年被抢购一空,买家们继而将目光投向网络上涌现出的热门内容,但许多热门内容的热度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持久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更有一些看似热门的IP实则并没有看上去那般火热,甚至可能是源于数据造假的炒作,而一些投资方没有调研证实就盲目购买以至于上当受骗。2015年,就有多部所谓的IP电影票房表现惨不忍睹,例如用当年春晚上的热门歌曲为名的电影《时间都去哪了》总票房仅21万元,成为笑谈。

其次,即便是在其他领域成功的IP内容,在被改编成电影时也需要经过合理的转化,因为每种媒介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性,简单粗暴的内容平移可能会让电影丧失吸引力,甚至损坏原IP的口碑。综艺电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爸爸去哪儿》将与电视节目无异的内容移到大银幕上,引发业界吐槽,尽管不明真相的广大观众曾为第一部买单,让其取得了6.96亿元的高票房,但2015年上映的第二部的票房已降至2.21亿元。以类似方式炮制的《极限挑战》电影尽管有黄渤、孙红雷等组成豪华阵容,但最终票房仅1.25亿元。吃一堑长一智的观众已逐渐丧失了对综艺电影的兴趣。IP改编电影不能只仰仗IP的光环,更要练好电影本体的内功,才能充分发挥IP的价值。

再者,目前中国电影业对于IP的开发仍是“浅尝辄止”,没有形成更多元、更系统的开发矩阵。利用来自别的领域的优秀作品制作电影,只是IP开发的初级阶段,而更大的价值在于其他相关领域的延伸开发。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能做大,便在于其对IP进行多维度开发的能力。而在中国,虽然每一家稍有规模的电影公司都标榜自己在建构围绕IP运营的全产业链结构,但产业价值真正得到开发的电影IP却少之又少。

电影投资者应关注IP,但不应迷信IP,要避免“拍脑门”式的决策,应借助数据分析和调研等手段相对准确地评估IP的影响力、改编价值和产业链延展空间。

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增长的同时,中国电影企业的实力也大幅提升,已不满足于将自己局限在国内市场,开始大举在国际版图上开疆拓土。如表11-3所示,2015—2016年,中国主要的电影公司与海外展开了很多合作,合作方式也从过去的合拍、协拍等项目合作进化到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电影等股权、资本层面的合作。而这也给仍处于国际化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表11-3 中国主要电影公司国际化行动

续表

除了电影制作外,电影院建设也是资本青睐的一个热点。2016年中国全年新增银幕9552块,平均每天增长26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4.1万块,成为全球屏幕最多的国家。

基于目前的影院市场表现,我们可以对未来几年的趋势做出如下判断。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电影影院业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业内一些观点认为,参照美国4万块左右的银幕总量,中国的影院增长将很快到达天花板。但这种判断并不科学,因为中国有着数倍于美国的人口,这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美国每百万人口拥有125张银幕,而截至2015年,以中国7.7亿的常住城镇人口计算,每百万人口才拥有41块银幕,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中国的农村人口,那么每百万人口仅拥有23块银幕,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参照美国的标准,中国将能容纳的银幕数在10万-16万块之间。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须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目前,中国观众的年均观影次数仍只有1次左右,尽管每年都有明显增长,但离美国观众年均4次的观影频率仍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业内也有一种流行的判断:未来的影院增长将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转移。数据的确显示出这种趋势,2016年前三季度新建影院分布中,一线城市新建影院占比仅为5.4%,三、四线城市占比近40%,而五线城市的占比则达到了32%。

但在我们看来,一、二线城市的影院增长空间并非已饱和。以北京为例,截至2016年年底,有可统计票房的影院191家、银幕1259块、座位192407个、观影次数3.2次。如参照美国的标准,在人均年观影4次的情况下,大约8000-10000人可养活一块银幕,那么在北京常住人口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北京的银幕数量可望达到2000块以上,现在并未到达增长的天花板。

当然,一、二线城市的影院市场竞争相对已比较激烈,这无疑对影院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从目前的粗放式经营走向更加精细化的经营,同时开拓影院餐饮、衍生品销售等市场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利润率。

目前,在一线城市的一些热门商圈,的确已出现影院数量过多,导致恶性竞争,部分粗放经营的影院难以为继的局面。这也是很多影院投资商将目光投向三线以下城市的原因,这些城市大部分此前都没有现代化的影院,因此竞争并不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风险的降低。

目前,一个4个厅的县级影院建设成本约为400万-500万元,回收成本的时间少则三四年,多则遥遥无期,因为这些地区的观众的观影消费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头培养。对此,投资商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准备,部分对回报周期要求较短的资本可能并不适合向此类影院投资。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的影院投资商而言,不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五线城市,都仍有较大的市场机遇,关键在于根据自身的资本特点和经营能力等因素选择投资区域,而不应盲从市场潮流。

在电影史上,技术的变革往往会带来产业的重构,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等,这些技术变革都曾使电影工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正在蓬勃发展的VR(虚拟现实)技术则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当下电影的生态。

通过可穿戴设备,VR能给用户呈现360度的画面,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体验,颠覆过往的观影体验。在美国,VR已经引起了投资界很大的关注,在2010年到2015年间,有超过40亿美元资本投向VR领域。高盛集团预测,到2025年VR市场营收可能达到800亿美元。在一片追捧声中,Facebook、Google、苹果、微软、三星、索尼、佳能等IT和互联网巨头都在研制VR设备。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也在探索VR内容的制作,例如福克斯在2016年1月推出了电影《火星救援》的配套VR体验,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而迪斯尼旗下的工业光魔也正在为《星球大战》开发虚拟现实体验。

在国内,VR也已引起投资界的关注。2015年,华人文化基金领投了好莱坞的VR技术和内容开发公司Jaunt。华谊兄弟投资了北京圣威特科技公司,开始布局旗下实景乐园里的VR游玩项目,根据电影《集结号》开发的VR-RIDE(虚拟骑乘)项目将于2017年在苏州华谊电影世界推出;兰亭数字投入百万拍摄了12分钟的VR短片,动漫电影公司米粒影业创造出一个名为《星核》的IP,开发出配套的VR体验,以线下体验馆的方式经营;原土豆网CEO王微创办的追光动画也运用VR技术推出了动画片《小门神》的预告片《再见,表情》。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VR也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对于电影工业而言,VR时代的来临将激发出全新的消费点,如对VR设备和VR体验的购买。很多业内专家预测,VR设备进入平常百姓家只是时间问题。VR也将给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如在内容生产上,传统的叙事规律和拍摄方式将被打破。传统的电影叙事往往是线性的,通过限制视角和剪辑去引导观众理解;而VR电影打破了这种线性,观众可以四处看,每个人的观看轨迹可能是不同的。那么,如何组织叙事、如何平衡主线故事和观众的个人化体验便将成为一个问题。

在技术层面,拍摄时如何进行场面调度、如何处理场景和声音的自然切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将变得艰难起来。这些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标准答案,电影公司都还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新一代的影视巨头可能会从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公司中崛起。对于传统的电影院而言,VR可能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因为VR电影的入口将是头戴式眼镜等设备,无需观众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院必须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利用自己的社交性优势才能在VR电影时代赢得生存空间。

对于有意投向VR电影领域的中国资本来说,这仍是混沌一片的领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仍是“烧钱”的游戏,若没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将面临极高的半途而废的风险,但一旦在探索中开发出独特的技术优势或掌握新的创作规律,生产出受观众欢迎的作品,那么VR企业所得到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