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二十年的文化变革

中国电影二十年的文化变革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桂青山.“第五代”电影20年来的文化态势[J].学术研究,2004(2).[2]桂青山.疏离与回避对近年中国电影的沉思[J].电影艺术,2000(6).[3]桂青山.时代性的人文共鸣——浅论当前电影的一种缺失[J].电影创作,2000(5).[4]桂青山.地方民俗色彩与当代民族精神——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赛影片的一种趋向[J].电影艺术,2005(4).[5]桂青山.与世浮沉——类型

中国电影二十年的文化变革

[1]桂青山.“第五代”电影20年来的文化态势[J].学术研究,2004(2).

[2]桂青山.疏离与回避 对近年中国电影的沉思[J].电影艺术,2000(6).

[3]桂青山.时代性的人文共鸣——浅论当前电影的一种缺失[J].电影创作,2000(5).

[4]桂青山.地方民俗色彩与当代民族精神——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电影节参赛影片的一种趋向[J].电影艺术,2005(4).

[5]桂青山.与世浮沉——类型片的理性认知与动态把握[J].电影艺术,2003(6).

[6]黄会林,王宜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J].当代电影,1999(5).

[7]黄会林.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J].戏剧,2002(3).

[8]周星.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J].戏剧,2000(1).

[9]杨远婴.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J].电影艺术,2000(1).

[10]贾磊磊.新中国农村电影的多维空间[J].当代电影,1999(6).

[11]凌燕.回望百年乡村镜像[J].电影艺术,2005(2).

[12]彭吉象.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J].电影艺术,2001(1).

[13]周星.略论中国电影美学形态流变[J].电影艺术,2000(5).

[14]周星.市场主宰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艺术文化观念辨析[J].当代电影,2004(2).

[15]周星.论中国电影的生存现状与现实误区[J].电影通讯,2000(3).

[16]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J].戏剧艺术,1999(3).

[17]钱春莲.回顾世纪末中国电影中的“乡村”[J].电影创作,2001(3).

[18]韩志君.期待“涅槃”——长影农村题材影片创作回眸[J].电影通讯,2000(2).

[19]皇甫一川.女性的成长——新中国电影中新农村女性形象的演变[J].当代电影,1999(6).

[20]吴菁,梅菁.当代中国农村片中的女强者形象及其文化解读[J].电影艺术,2005(2).

[21]屈雅君.90年代中国电影媒体中的女性[J].当代电影,1998(2).

[22]魏红霞.新时期中国电影女性形象[J].妇女研究论丛,1994(1).

[23]陈旭光.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4]饶朔光.新时期电影20年回眸[J].电影通讯,1999(Z1).

[25]陈播.新中国电影五十年[J].电影通讯,1999(6).

[26]胡克.20世纪中国人电影形象[J].电影艺术,2001(1).

[27]陈犀禾.两岸三地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J].电影艺术,2001(1).

[28]汪晖.当代电影中的乡土与都市:寻找历史的解释与生命的归宿[J].电影艺术,1989(2).

[29]王德胜.当前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J].当代电影,1996(6).

[30]张颐武.第五代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J].当代电影,2005(3).

[31]王得后.一部出色的政治文化寓言看《被告山杠爷》[J].当代电影,1995(4).(www.xing528.com)

[32]刘海波.暧昧城市·双面乡村·浪漫革命者及一个分裂的文本[J].电影艺术,2004(6).

[33]吴丹.重复的意义——伊朗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叙事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1).

[34]李保平.伊朗电影:禁忌中的天堂[J].艺术广角,2002(4).

[35]冯利军.从《秋菊打官司》到《惊蛰》论张艺谋与王全安在相似文本中相异的女性观念及艺术态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3).

[36]曹小晶.论中国西部电影女性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J].电影艺术,2004(2).

[37]王全安,郝建等.《惊蛰》新芽欲绿寒未消[J].电影艺术,2004(2).

[38]李国芳.乡土中国与法治中国——解读电视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中的意象体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3).

[39]曾耀农.文化保守主义的表征——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评估[J].理论与创作,2004(2).

[40]杨晓林.论新生代导演的西部题材电影[J].电影艺术,2005(4).

[41]白蔚.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母题及其现代意蕴[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42]廖海波.民俗学研究视野中的影视艺术[J].电影艺术,2004(6).

[43]童庆炳.当代中国文化和文学: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4]牛运清.从“现代性”到“世界性”——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向[J].理论学刊,2004(1).

[45]陈焕新.略论本世纪中国小说家的乡土情结[J].南方文坛,1994(5).

[46]吴灿新.略析当代中国文化伦理精神[J].岭南学刊,1998(6).

[47]贺仲明.“农民文化小说”:乡村的自审与张望[J].文学评论,2001(3).

[48]逄增玉,邹定宾.建国以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简要回顾[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49]贺仲明.论二十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J].浙江学刊,2005(4).

[50]杜国景.文学的乡土情怀及其当代命运——兼及对农业合作化小说的一种理解[J].贵州社会科学,2005(2).

[51]吴圣正.中国传统道德的特性及其现代转化[J].船山学刊,2005(2).

[52]魏义霞.世界性与民族性:文化转型与重建的双重价值坐标[J].学术交流,1998(2).

[53]王一川.整体文化、民俗文化与修辞论诗学——钟敬文先生诗学阅读札记[J].中国文化研究,1998(春).

[54]张洪明.构建文化的通天塔——谈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5(夏).

[55]胡玉海.市民意识与农民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

[56]李远行.乡土中国VS城市中国[J].读书,2005(1).

[57]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J].读书,1999(12).

[58]吕新雨.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J].读书,2004(4).

[59]谢武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保守主义思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3).

[60]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J].浙江学刊,2000(5).

[61]杨春时.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九十年代人文思潮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