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三联书店,2000.
[2]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刘慧英.走出男权的樊篱[M].三联书店,1995.
[4]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三联书店,2000.
[5][德]沃尔夫·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美]赫·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
[7][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88.
[8][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0][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M].商务印书馆,2000.
[1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M].王忠琪等译,三联书店,1985.
[12][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2.
[13][英]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
[14][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英]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戴维·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6][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三联出版社,1988.
[22][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美]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4][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www.xing528.com)
[26]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三联书店,2000.
[27]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8]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3.
[29]王岳川.媒介哲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0]汪晖,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三联书店,1998.
[31]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2]吴予敏.美学与现代性[M].人民出版社,2001.
[33]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5]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6]徐岱.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7]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8]罗钢等.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9]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0]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2]张新颖.文学的现代记忆[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001.
[43]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4]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5]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6]庄汉新.中国二十世纪乡土小说论评[M].学苑出版社,1997.
[47]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