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电影创作的文化态势:时政的起伏与沉浮

农村电影创作的文化态势:时政的起伏与沉浮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阶级意识、政治意识为重要内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兴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就创作者在两种文化之间的选择与立场来看,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视农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军,这一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基本上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农民与农民文化。而这种文化缺失是由文本所选择的单一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立场所决定的。

农村电影创作的文化态势:时政的起伏与沉浮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所介绍的,十七年时期乡村电影创作基本上是紧随国家农村工作政策来结构情节、铺陈叙事,通过单干/集体、保守/进步、资本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等相互对立的意识冲突,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农村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这一漫长的合作化过程及其对农民文化心理与精神面貌的影响。少数旨在批判守旧农民落后文化心理的作品,或单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也都与农业生产建设紧密相关,展现了国家意识、时代精神对小农意识、封建思想的冲击。因此,可以称这一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是“与世浮沉的时政演绎”。而在演绎时政的过程中,这些文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特定的社会文化意蕴及其文化立场的倾向性。如果忽略这些作品的政治功利性以及所显露出来的激进情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从客观上揭示了农民文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与自我更新过程。因此,这些文本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也主要来自被改造的传统农民文化与被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两个方面。

其一,是在表现作为被改造对象的农民的旧思想观念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融入了民间乡土文化意蕴。透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的私有观念、发家理想、对土地的情感等所谓的小农意识,看到农民田间劳作与日常生活的种种习俗,以及封建迷信、宗法伦理思想在民间的积淀,等等。其二,是在展示新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对小农意识的冲击过程中,自觉建构了以新民主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时代文化意蕴。以阶级意识、政治意识为重要内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兴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它一方面宣扬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与权利等观念,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家意识、集体意志、政治组织纪律等对个体自由与人民权利等的规约性。因此在这些文本中,我们看到了农民作为民众对于国家与家乡建设的重要作用与力量,看到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与参与集体政治的主人公意识及其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品格,看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婚恋观念的解放。可以说新的时代文化使农民的主体性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是这主体性又都是集体本位的主体性而非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性的个体主体性。

就创作者在两种文化之间的选择与立场来看,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视农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同盟军,这一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基本上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农民与农民文化。虽然为了建构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思想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一些作品通过对个别落后农民形象的设置批判了农民的私有观念以及保守愚昧的一面,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形象都是作品肯定或歌颂的对象。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新人新风尚新文化精神的建构得到浓墨重彩的刻画,而对农民旧文化观念与心理意识的揭示往往浮于表面,缺乏生动细腻的表现。

因此,十七年时期乡村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富于一种昂扬向上、锐意进取、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不论是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人新风尚的作品,还是表现广大农民投身水利建设、改变家乡面貌的作品,或者单纯描绘合作化运动与阶级斗争的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显露出奔涌的激情与对未来的自信。这种文本内的时代精神是新中国整体文化的特质在影像中的折射,也是创作者顺应社会文化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地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民众情绪的结果,同时它也体现着这一时期乡村电影创作的共同文化精神,即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与建构性的创作文化精神。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的乡村电影往往能够引起当时观众的广泛情感认同与精神共鸣,甚至时至今日仍不失其精神激励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是与时俱进的。(www.xing528.com)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特殊的时代氛围的影响,这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很多作品中又被“适时应世”的意识形态宣教目的所冲淡,而只能成为与世浮沉的时政演绎。正因为如此,十七年时期乡村电影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明显的局限。

首先,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使得这一时期乡村电影创作只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来审视乡村社会,而未能充分发掘乡村的丰厚文化意蕴。少数优秀作品所融入的民间文化意蕴与较为生动的时代文化意蕴实际上只是无意而得之。其次,对于当局与当下的过分肯定使得这些作品在文化评判上存在相应的偏颇与缺陷,并显露出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化心态的自足性。因为这种盲目自足的文化心态的影响,这些作品满足于仍然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缺少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存境遇的人文关怀。比如,简单的农具改进被称作是科学实验,出生于农村的知识分子只有回到农村务农才是正道,而能写会算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在农村的价值的最终实现,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认识的促狭与偏颇。此外,对农民文化的充分认同和对农民品格的过分赞美而忽视农民身上的一些文化痼疾,也是一种满足于现实的文化自足心态的表现。正如周水涛所言,“尽管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随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封建文化,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处于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文化并非现代工业文明或科学理性的产物……因而,小农意识继续左右着中国人的思维,它的狭隘性干扰着一代人的文化思考,如对领袖的极端崇拜,对农民文化资源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过高估计,对运动式农业生产方式的认同,对速成共产主义的笃信,由对资本主义的反感而对现代西方技术文明的蔑视等等。”[2]也正如前文所提及的,这一时期的乡村电影创作尽管积极张扬了人的主体性精神,但还只是一种集体本位的主体性,而缺少个体本位的现代主体性启蒙。而这种文化缺失是由文本所选择的单一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立场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