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在取材范围与情节内容上,与80年代的乡村电影有着很大的承继性。总的来说,80年代的四种故事情节类型中,除了反思“文革”的作品在90年代只有1992年的《走出地平线》一部以外,其他三种类型都在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中得到了延续。与此同时在继承这些情节类型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作品又产生了一些不同于80年代的特征。
其一,反映当前农村在新经济政策下发家致富的图景以及社会风尚的相应变化的作品,仍然是乡村电影中为数最多的类型。如《来的都是客》《斗鸡》《奇婚怪事》《骚动的乡风》《人猴大裂变》《豆花女》《龙出海》《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香香闹油坊》《吴二哥请神》《桃源镇》《九香》《男婚女嫁》《喜莲》《媳妇你当家》《好事成双》《喜到农家》《能人于四》,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的《康家大院的新媳妇》《俊俏媳妇开明婆》《永远的家园》《巧凤》《荔枝红了》《刘二旦回乡》《老油坊》等。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关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品,如《野山》《老板哥与电妹子》《月月》等重在从具有“新旧”两种不同观念的农民身上寻找差异、结构情节,那么1990年代的同类作品,更多的是从人物的伦理道德方面寻找矛盾结构情节。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以“乡官”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不断增加。如《老娘土》《天网》《天地人心》《被告山杠爷》《留村察看》《吴二哥请神》《这方水土》《夫唱妻和》《竞选村长》《男妇女主任》《民选村官》《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还让四平当村长》《乡长本姓赵》《大冬天小故事》《娘家人做官》,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正是出于一种政治文化的转喻策略。即通过对影像中乡村“贪官”“恶霸”的惩治,表达政府的立场,同时也象征性地缓和乡村日益紧张的干群冲突;或者通过对既有致富政绩又能维持高尚作风的“乡官”的歌颂,在一定程度上从话语源的角度遮蔽乡村干群冲突的现实,想象性地增强共产党在当前乡村的凝聚力。
其二,通过旧社会复杂离奇的婚恋故事来展现旧社会农民的悲苦命运,从而反思传统文化、揭示复杂人性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仍然为数不少,但在1990年代中后期逐渐减少。如1990年的《出嫁女》,1992年的《菊豆》《狂》,1993年的《烟雨情》《五魁》,1994年的《女人花》《活着》,1998年的《男人河》等。这些作品或者致力于复杂人性的雕刻,或者融入对封建文化禁锢的批判,或者展现农民善良宽容的博爱情怀与顽强求生的意志,都与80年代的《良家妇女》《黄河谣》《寡妇村》等一脉相承。还有一些作品只是借助乡村历史的空间讲述爱恨情仇的传奇故事,传达普遍性的人性主题。如1993年的《沙镇的故事》,1994年的《黄沙·青草·红太阳》,1995年的《秀女》《烟雨长河》《红盖头》,1998年的《追梦人》等,体现出乡村电影娱乐化或商业化运作的努力。(www.xing528.com)
其三,从文化观念上透视当下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民生存状态及其变迁的作品不断增多。如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香魂女》,1994年的《二嫫》《被告山杠爷》,1995年的《竞选村长》,1996年的《红月亮》,1998年的《小村无故事》,以及21世纪以来的《半碗村传奇》《法官老张轶事》《绿绿的树》《惊蛰》《西施眼》《好大一对羊》等,都立足于现代文化立场,对中国乡村的文化现状及其进一步发展的阻力进行了思考。而1996年的《这女人这辈子》,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1999年的《我的父亲母亲》,以及近几年以来的《天上的恋人》《暖》《自娱自乐》《季风中的马》等,则因对现代文明的犹疑表现出对传统诗意乡村的留恋和审美认同。
此外,“乡村教育题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类型。乡村教育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鲜有关注,《多彩的晨光》《清清溪流》《远方》等极少数涉及乡村教育现状的影片,都是从城市知识青年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事业作贡献的角度,讴歌乡村教师大公无私的精神,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90年代以来关注乡村教育的作品,陆续出现《凤凰琴》《痴虎》《背起爸爸上学》《草房子》《一个都不能少》《塬上的太阳》《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那一片森林》《杜丽丽》《山乡情话》《红月亮照常升起》《人心是杆秤》《补天》《美丽的大脚》《破土》《我的小学》《上学路上》等一系列作品,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关注乡村的新的创作视野。这些作品审视乡村教育现状的角度也更为多元。既有展现乡村教育条件之艰苦、讴歌乡村教师奉献精神的作品,如《凤凰琴》《美丽的大脚》《草房子》《红月亮照常升起》等;也有以乡村孩子求学的艰难及其顽强精神为表现对象的,如《痴虎》《背起爸爸上学》《上学路上》等;还有以表现乡村孩子的纯朴动人为对象的,如《一个都不能少》等。《那一片森林》《山乡情话》等则以乡村教育为背景反思乡村精神文化状态以及农民的生存状态,具有综合文化观照的视野。
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电影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占据主体地位的都是关注现实乡村的作品。对于历史时空中的乡村言说不断减少,甚至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失去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