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镜中乡土与乡民 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研究》研究对象

《镜中乡土与乡民 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研究》研究对象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研究范围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即中国大陆导演创作的,以乡村为叙事空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文化与农民日常生活的故事片,包括中国大陆与港台联合出品的同类故事片,如《出嫁女》《秋菊打官司》等。在关注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电影创作的整体面貌的基础上,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乡村世相与农民形象在影像中的呈现形态与呈现方式,以及影响这种文本呈现的社会文化动因与创作文化症结等。

《镜中乡土与乡民 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研究》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即中国大陆导演创作的,以乡村为叙事空间、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农民日常生活故事片,包括中国大陆与港台联合出品的同类故事片,如《出嫁女》《秋菊打官司》等。“1949年以来”指称的是影片的创作年代,而不是影片中的叙事时间;“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则是指影片故事情节的发生时间,指出这一点是为了将本书的研究对象与古代历史题材中的乡村影像区别开来;“中国”特指中国大陆,用于限定影片的主要创作者与出品地。“乡村电影”主要指涉影片的叙事空间与表现对象,即以乡村为故事发生空间,以乡村的社会文化态貌与乡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表现对象的故事片。在关注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电影创作的整体面貌的基础上,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乡村世相与农民形象在影像中的呈现形态与呈现方式,以及影响这种文本呈现的社会文化动因与创作文化症结等。乡村的社会文化态貌,对于已经或必然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强势主体的“城市中国”或“现代中国”,意味着与这一强势文化话语既相区别又有某种精神联系的“乡土”。“农民”一词在当代中国并非特指居住在乡村的居民即“乡民”,而是一种由户口性质所决定的社会身份,故在乡土之上生存的人们,虽然绝大多数是农民,但并非都是“农业户口居民”,比如拥有“非农业户口”的乡村干部、人民教师等。因此,本书取名为“镜中乡土与乡民——1949年以来的中国乡村电影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反映乡土之上乡民们生活常态的故事片。因此,其他以乡村为叙事空间但并不旨在展现乡民生活常态的作品,或者展现农民生活常态却并非以乡村为主要叙事空间的作品都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比如,以反映革命战争为主而不是农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主,农村仅仅作为革命战争的阵地或支援后方的影片,如《柳堡的故事》《苦菜花》等,就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主要展现进城农民在都市的生存状态的故事片,如《十七岁的单车》《泥鳅也是鱼》等,也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知青题材电影,因为其表现的主体对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或乡民,因此也不在本书研究范围内。(www.xing528.com)

当然,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想要泾渭分明地区别乡村电影与都市电影确非易事。比如,以小城镇为影像空间展现小城镇居民生存状态与命运遭际的影片是否纳入本书研究也是一个问题。在这里,笔者尝试以影像空间、主要人物的身份归属及其与乡土之间的精神联系等综合因素为划分标准。比如贾樟柯的《小武》里的主人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整部影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顾长卫的《孔雀》里的主人公是工人、军人、医生等非农民,整部影片表现出浓厚的小市民生活意味。因此,本书把《小武》等影片纳入我们的视野,而把《孔雀》等展现小城镇非农民的生活故事的影片排除在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