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衡量法
内部衡量法(internalmeasurement approach,IMA)是银行采用监管者规定的方法,自己收集整理损失数据,自己估算风险资本的一种方法。内部衡量法假定预期损失和意外损失之间具有固定和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简单倍数,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复杂函数。内部衡量法在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个业务类别划分为7个损失事故类型,对每一个业务类别/事故类型组合(共56个组合),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损失数据来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EL)。与标准法相同,巴塞尔委员会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组合类型规定一个风险暴露指标(EI),该指标表示业务类型操作风险暴露的规模或数量。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损失数据计算出给定损失事件下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PE)以及该事件的损失程度(LGE)。然后监管者根据全行业的损失分布,为每个业务类型组合确定一个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利用该因子计算出每个业务单位的资本要求,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银行的8大业务类型;j=操作风险的7大事件类型;Y=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EL=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EJ=操作风险的损失风险暴露;PE=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LGE=给定事件概率下每个损失事件的平均损失比例率;RPI=各银行的风险特征指数。操作风险需要的总资本是每个产品线和损失类型组合所要求的资本的加总。
与基本指标法和标准化方法相比,内部衡量法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损失数据估计预期损失,并作为计算资本要求的关键指标。内部衡量法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用内部损失数据度量操作风险状况的选择。然而,由于模型所隐含假设的本质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不同银行所采用的模型有很大差异。最大的问题在于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银行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不一致,导致了相对之间难以比较。
(二)损失分布法
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ch,LDA)是使用银行内部数据,为每个业务类别和风险类型估计两个随机变量——损失程度和损失概率的概率分布。在这两个估计的概率分布的基础上,银行计算累积的操作风险的概率分布,风险资本要求就是每个业务类别和风险类型VaR的简单加总。与内部衡量法相比,损失分布法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使用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或者假设具体的概率分布形式。(www.xing528.com)
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损失分布F(x)的风险值VaR直接度量了最大可能损失。设x表示操作风险损失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分布函数为:
其中,q为一定的置信水平,给定q,对于分布函数F(x),则可以确定其VaR值,即:
其中,F-1为分布函数F的反函数。相应的,监管资本要求就是每个业务类别/事故类型组合VaR值的简单加总。
损失分布法与内部衡量法的区别主要在于:(1)内部衡量法是通过估计总体损失分布的预期损失入手,假定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而不考虑相同预期损失水平下损失幅度和损失频率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不同组合方式,直接估计出非预期损失即操作风险的大小,损失分布法则是直接估计出非预期损失;(2)在内部衡量法中,监管当局为每一业务/损失类型规定一个系数Y,这个系数可以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它由监管当局按照行业数据确定,在损失分布法中,业务类型和事故类型的结构由银行自定,监管当局无须确定乘数因子Y,能较好地体现银行的业务类型;(3)损失分布法强调建立模型,而不像内部衡量法是运用统计原理将历史数据作为未来预期的无偏估计,更具有前瞻性。
综上所述,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和损失分布法作为衡量银行操作性风险的方法都能将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加以量化,从而给实际风险管理提供一种可以参照的标准,但这些方法又各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各种方法的特点与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实际状况是选择具体衡量方法的立足点。具体而言,基本指标法一般适用于中小银行,操作简单但太过于呆板;标准化方法计算出来的风险资本金较高,往往超过了必要的风险准备,过于保守;损失分布法对数据要求过高,而且对数据连续或离散的要求在现实中都很难以完全满足,对估计参数的设定也有一定的任意性,很多假设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往往适用性较差;而内部衡量法能很好地结合银行自身业务状况(如业务规模、范围,业务类别等),对风险的衡量有较强的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