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间接融资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活期存款为主,资金供给相对充裕,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被认为是独立于银行决策之外。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管理的中心是维护流动性,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性,因而将资金配置的重心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概括而言,在银行业资产管理阶段,商业银行资金配置的主流观念认为;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资产方面项目的调整和组合来实现三性原则和经营目标。由于资金配置的重心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这个时代被银行业称为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阶段。下面根据资产管理思想和策略所提出的顺序,依次给予介绍。
(一)资产管理理论沿革
1.商业性贷款理论
资产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商业银行所遵循的确定银行资金分配方向的理论,即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银行自身的高度流动性,这是因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周转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决定是外在的,因此,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以便与较高比重的活期存款相匹配。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抵押,这些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性贷款理论(self-liquidation theory)和真实票据理论(real-bill theory)。商业性贷款理论还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定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水平一定的范围内。
商业性贷款理论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大机器工业尚未出现,占支配地位的还是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所需资金多数属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金融机构管理处在较低水平上,中央银行还没有产生,即还没有作为最后贷款人角色的中央银行,因此,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常面临的主要风险。
该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活期存款的余额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从而使银行资金配置太多地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上,而且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性是相对的。在经济衰退阶段,票据违约现象相当普遍,从而使真实票据的自偿程度大大降低。该理论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由于将银行的资金运用限定在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上,而不拓展其他贷款和资产运用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限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银行发展和分散风险。然而,商业性贷款理论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即资金的运用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应保持更高的流动性的运作特性。这些思想对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如何进行资金配置、稳健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
2.资产可转换性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西方强国迅速恢复经济,后又加上经济危机爆发和加深,这些国家开始大量发行公债,政府借款需求急剧增加。商业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证券中去。资产可转换性理论(shiftablity theory)应运而生。该理论被认为是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式》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尽管仍然强调商业银行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而保持高度的流动性,但可放宽资产运用的范围。资产可转换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流动性要求仍然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调的,但银行在资金运用中可持有具有可转换性的资产,这类资产应具有信誉高、期限短、容易转让的特性,使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可随即转让它们,获取所需现金。在资产可转换性理论的鼓励下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票据贴现和短期国债比重迅速增加。
资产可转换性理论突破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对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狭窄局限,使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扩大了资产组合的范围。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为美国金融学家于1949年在《定期贷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态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这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贷款期限并非绝对的安排因素,只要贷款偿还是有保障的,银行按照贷款各种期限合理组合,使资金回流呈现出可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保障银行的流动性。
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从战时状态转入恢复和发展,鼓励消费的经济政策使得消费品市场对生产企业的设备更新提出要求。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中,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而且中长期贷款本息回收的发展前景很好。商业银行希望进行资产组合的结构调整,增加发放利息率较高的中长期信贷。这些银行经营行为的调整均需要获得理论上的支持。预期收入理论并不否认商业性贷款理论和资产可转换性理论的科学部分,但极大丰富了如何判断银行资金组合中流动性和盈利性关系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是商业银行选择资产投向的主要标准之一。预期收入理论无疑比前两种理论仅强调按照资产的期限来决定银行的流动性更为科学,从而为商业银行在更宽的领域内选择资产组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资产管理的方法
1.资金分配方法
资金分配方法(funds allocation approach)提出的时间也在20世纪40年代。它根据资产管理理论的思想,提出商业银行应如何安排资金组合的运作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在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turn-over rate)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所以它也被称为“期限对称方法”。那些具有较低周转率或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应该被分配到相对长期、收益高的资产上;反之,周转率较高的不稳定性存款则主要应分配到短期的、流动性高的资产项目上。例如,活期存款有较高的周转率和准备金比率,其偿还期被视为零,从对称原则出发,应主要分配到作为一级准备的现金资产和作为二级准备的短期证券资产上,少部分用于贷款。定期存款稳定性较高,则主要运用于贷款和中长期证券投资等盈利性资产。资本金不要求有法定准备金,且不存在到期偿付的要求,这部分资金主要用来购置建筑物和设施。这些关系可以在图12-1中反映。
2.线性规划方法
资金分配法仅体现一种资金管理的策略思想,但银行在现实运用中需要可供操作的方法。银行是使用计算机最早的行业之一,几乎计算机一出现,就在银行业务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从而使银行有可能将计算多种变量的数学方法引入银行资金配置决策中,寻求最优配置方案。线性规划方法(linear programming approach)也称管理科学方法,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它就被银行用来解决在一些变量受约束时,线性函数值如何取得最优的问题。
图12-1 资金分配方法
线性规划模型在银行资金管理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建立模型函数目标,选择模型中的变量,确定约束条件,最后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www.xing528.com)
(1)建立模型目标函数。由于在确定目标函数中运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概念极为困难,这个目标函数通常使用更为常用的术语定义。一般来说,银行企图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包括各类资产收益率、净收益等,银行把它们作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近似反映。
(2)选择模型中的变量。主要考虑决策和预测这两类变量。决策变量是那些银行可以进行控制,而且银行企图优化其组合数额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如同业拆借、国库券、CD、贷款和资本债券等。预测变量是银行不能进行控制,并主要由银行外部事件决定的因素,如利率、现金流量、存款和放款种类等。
(3)确定约束条件。在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如法律限制、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等。因此,在线性规划模型中,银行应当确定各种限制性因素的范围和极限值。
(4)求出线性规划模型的解。建立完模型后,把各项数值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求出银行以何种比例分配资金,才可以使银行利润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设一家银行资金总来源为2 500万单位规模的货币资金,这些资金的运用可以作为贷款(x1),也可以作为二线准备金,即短期证券(x2)来持有。设贷款收益率为12%,短期证券收益率为8%。又假定高级管理人员确定的流动性标准是,总资产中每10货币单位至少有短期证券2货币单位,在本例中,即短期证券与总贷款的比例至少要大于或等于1/4(为了简单起见,法定准备金、存款成本等因素不予考虑)。
我们把所有因素以数学方式表达:
我们再以更为直观的几何图(图12-2)来表示:
图12-2 线性规划方法下的资金配置
目标函数Z表明各种收益资产对银行总收益的贡献,在图12-2中表现为一条常规利润线。在目标函数曲线Z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产生同样总收益的贷款和二线准备金的不同组合。
第一个约束x1+x2≤2 500表明,银行贷款和准备金受到所获总资金来源的制约,可行的资产选择必须位于或低于AOB内。
第二个约束x2≥0.25x1表明,二线准备资产必须等于或大于总贷款的25%,以符合流动性标准。因此,可行的资产组合必须处在或高于OD线。
第三个约束x1≥0和x2≥0表明,贷款和短期证券不可能是负数。
三角形AOE区域描绘了满足三个约束的资产组合所有的点。
为了确定最佳资产组合,通过反复试错试验,利润函数Z向右上方移动。Z函数向右上方移动代表更高水平的总利润。在E点上,所选择的贷款和二线级准备资产的组合在满足了三个约束条件的同时,使银行的收益最大化,这个点被称为最佳资产组合点。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点上,资金管理者投资500万货币单位在短期证券上,贷款2 000万货币单位,目标函数Z*代表总收益280万货币单位。不可能有其他的点在满足所有约束条件下超过这个收益。
在银行管理历史中,发达国家对线性规划方法的资金管理在一些拥有专业技术员工和信息基础建设较扎实的大银行中已获得成功,它们把分析技术结合到决策过程中,使银行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这种方法对一些小银行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无论哪一种资产管理方法的思想,都认为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中应把重心放在资产负债的资产项目方面,而且流动性在银行考虑资产组合中具有优先地位。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中,这种以资产管理为重心的分析角度的确抓住了商业银行经营对象——货币资金运行的特殊性。但资产管理的各种方法也表现出它的不灵活性和保守性的一面,一旦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商业银行就显得十分被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