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X效率主要指由于银行内部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它又可被分解为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给定投入的情况下,企业或银行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价格则反映给定投入价格时,企业或银行以适当比例使用各项投入以使总成本最小的能力。X效率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本斯滕(Leibenstein,1966)在研究企业微观层面上的效率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用来解释企业经营中不能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解释的部分,他认为企业的X效率与内部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可被用来分析资源配置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成员努力程度、管理水平、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学习效应、激励机制以及组织架构等诸多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目前,X效率也在银行业被普遍用来分析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的效率。
(二)银行X效率研究的主要方法
前沿效率分析法(frontier efficiency analysis)是目前研究x效率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可分为非参数法和参数法两大类:非参数法有两种——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无界分析法(free disposal hull,FDH);参数法则包括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free approach,DFA)与厚前沿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三种。(www.xing528.com)
(三)学术界运用X效率研究银行的进展
Fried、Lovell、Schmidt和Yaisawarng的研究(2002)指出,企业的低效率既可能与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外部环境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或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前面的因素是外生的,后面的因素是内生的。二阶段法并不能很好地剥离外生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因此所得到的效率值并不完全反映企业的管理效率。为此,Fried et al提出了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模型——DEA三阶段法。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非经营的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去除,使得所计算出来的效率值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的效率。黄台心和陈盈秀(2004)运用Fried et al 2002年提出的DEA三阶段法对中国台湾地区49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随后杨永列等(2005)运用该方法对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35家上市上柜银行进行了效率测算,并分析了银行效率与一些宏观金融指标的关系。黄宪、余丹、杨柳等(2008)运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13家商业银行1998年至2005年的X效率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样本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X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贡献,而纯技术效率贡献度较小。[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