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地域水利建设史的发展与阶段

宁波地域水利建设史的发展与阶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来看,宁波地域的水利建设史,大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唐代中叶之前,一则因为当时政府并不重视宁波这个偏远地区,二则因为当时人口不多且经济相对落后,所以水利工程数量稀少。

宁波地域水利建设史的发展与阶段

宁波物”将首先考述那些有幸留存至今的史迹,冀以借此反映古代宁波的地域社会开发、对外交往的进程,彰显宁波作为海疆门户的历史地位。宁波的史迹遗存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可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史前遗存。在这类遗存中,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位于浙东四明山脉与慈溪南部山地之间河谷地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这一遗址经先后两度发掘,不但被清理出灰坑、稻谷、墓葬和干栏式建筑、水井等重要遗迹,而且出土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陶器、骨耜等重要遗物和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从而强烈地冲击并打破了原有的中华文明单一起源理论,最终导致了对中国史前史的修正和对华东、华北两个共存文化的承认。在此之后所发掘的慈城慈湖遗址、慈城小东门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北仑沙溪遗址、象山塔山遗址、余姚鲻山遗址、余姚鳖架山遗址、余姚田螺山遗址、慈城傅家山遗址等史前文化遗址,其实都是河姆渡文化的后续发展,宁波也由此确立起一个脉络比较清晰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其二,商周时期的墓葬。在宁波沿海山地丘陵的山脊、山腰或山麓的平缓地带,散落着数量众多的越人土墩和土墩石室。1992年,为配合杭甬高速公路建设,考古部门对其中位于余姚城南的老虎山一号墩做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西周春秋土墩墓14座、战国至汉初土坑墓6座,并从中发掘出鼎、盒、壶、豆、钫等彩绘泥质黑衣陶仿铜礼器。这些墓葬和随葬品,既反映出战国前后宁波墓葬形制的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楚文化对同期宁波丧葬制度的深刻影响。

其三,两汉六朝的墓葬与窑址。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田野考古调查,迄今不但在慈溪、余姚、江北、鄞州等地发现东汉南朝的窑址40余处,而且发掘出两汉至南朝的墓葬数百座。从发掘材料来看,宁波墓葬的类型主要有土坑墓、木椁墓、砖木椁墓、券顶砖室墓四种,墓制演变序列也比较清晰:一是西汉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鼎、盒、壶、瓿为基本组合;二是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木椁墓和砖木椁墓,随葬器物以陶壶、罐、罍为主,同时出现原始青瓷与早期青瓷的共存现象;三是东汉晚期以后,券顶砖室墓逐渐取代木椁墓、砖木椁墓,出土遗物以青瓷为主,瓷器烧制技术已相当成熟;四是东吴西晋时期,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和带甬道的凸形券顶砖室墓都很流行,并且盛行用明器殉葬;五是东晋以后,墓葬形制虽一仍其旧,但总体规模偏小,时至南朝,则又逐渐发展成为中间鼓、两端收敛或一端宽、一端窄的船形墓,随葬的青瓷器物也较东吴西晋时瘦长。这一相对清晰完整的发展序列,既是秦汉以来各地文化面貌日益趋同的客观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宁波自身的地域特色。

其四,以永丰库遗址为代表的丝路遗存和集中分布在慈溪上林湖、鄞州东钱湖的越窑青瓷。这其中的永丰库,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地方城市的大型衙署仓储区遗址,包括两处单体建筑基址及与之相关联的砖砌甬道、庭院、排水设施、水井、河道,这就为我国仓储类建筑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例。相比较而言,对越窑青瓷的发掘更有成效,迄今业已发掘的唐宋窑址,主要有低头岭、荷花蕊、滩溪、石马弄、宁海岔路、寺龙口、郭童岙等250余处。这些窑址的面世,既有助于再现越窑从晚唐五代到两宋的发展演变过程,也足以纠正传世文献有关越窑“消亡于北宋”的错误记载。(www.xing528.com)

所谓“丝路遗存”,简言之,就是东汉晚期至清代末年之间宁波与海外“文明对话”的成果。这类成果,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遗址、墓葬、石刻和古建筑;就其历史功能而言,则又涵盖港口与贸易、城市建设、海防设施、多元文化(藏书文化、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宁波的“丝路遗存”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以宁波城区为中心的近海和江河两岸,有120余处。包括永丰库遗址、天童寺、庆安会馆、它山堰、天一阁、镇海口海防遗址在内的这120余处丝路遗存,不仅体现了甬上先民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更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在宁波这一特定区域的生动展现。

近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宁波“丝路遗存”的它山堰,就其建造宗旨及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而言,该水利工程无疑是为解决阻咸、蓄淡、分流问题而兴建,而且这种交集现象并非个案,譬如古代桥梁,既属于“水利遗存”,也可归入“特色建筑”。但相比较而言,更值得关注和探究的是宁波水利遗存的空间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从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存来看,宁波地域的水利建设史,大抵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唐代中叶之前,一则因为当时政府并不重视宁波这个偏远地区,二则因为当时人口不多且经济相对落后,所以水利工程数量稀少。第二,唐代中叶以降到宋室南渡之前,建立海塘防御工程、治理平原地区的河网,是这一阶段水利建设的重心所在。第三,南宋以降,不但水利工程数量猛增,而且当时人们致力于兴建费工小、收益快的塘、堰、碶、闸之类的小型水利工程。而从空间分布来看,宁波境内的主要水利遗存,不但往往位于州、县的直接腹地,而且这些水利遗存在当时的开工兴建,大多与治所的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联。宁波下属各县一般都有一两个中心水利工程,而在这些中心水利工程的周边,又有众多大小不一的配套工程。如在宁波四乡,除兴建它山堰外,始则为缓解它山堰的泄洪压力,而在其下游地带修建了乌金、积渎、行春三碶,尔后又在其上游兴建回沙闸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最终形成了以它山堰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水利体系。

综观宁波域内已知的史迹遗存,尽管其丰富性、完整度确实稍逊于省内的杭州绍兴等地,却已在与传世文本的相互印证中,为当下学界构建、书写宁波地方史的演进轨迹提供了众多的可靠材料,同时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的史迹遗存的面世,宁波历史文化的内涵也将随之更趋丰富、细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