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天一阁及其会馆园林-南北商运交汇点上的珍贵历史遗迹

宁波天一阁及其会馆园林-南北商运交汇点上的珍贵历史遗迹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经年失修的天一阁,因遭遇台风而受损严重。当时,宁波以其既适合于平底北航商船,又适合于尖底南航商船的独特海域环境,成为南北沿海商运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商号出于增进交流、方便贸易的考虑,在三江口先后建造了安澜会馆和庆安会馆,作为会馆附属设施的会馆园林,也因此而面世。继会馆园林而兴起的公共或公益园林,是那些建于1925年后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公园。

宁波天一阁及其会馆园林-南北商运交汇点上的珍贵历史遗迹

文献记载来看,宁波私家藏书业自兴起于晚唐以来,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嬗变流程:一是两宋期间的渐次崛起;二是蒙元至明代中叶的低迷;三是明代中后期的复兴;四是清代中前期的鼎盛;五是晚清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型。而在这一流程中,宁波境内曾经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私家藏书楼,南宋楼钥的“东楼”和王正己的“酌古堂”,元代应震伯的“花崖书院”,明代袁忠澈的“瞻衮堂”、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和陈朝辅的“云在楼”,清代黄宗羲的“续钞堂”、全祖望的“双韭山房”、郑性的“二老阁”、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水北阁”和黄澄量的“五桂楼”,就是其中的荦荦大者。但遗憾的是,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灰飞烟灭,即便是有幸留存至今者,也大多已非当年模样。

各家藏书的目的,当然也不可能一致。譬如南宋象山藏书家杨涣,之所以倾赀购书,就是想帮他儿子杨王休日后参加科举考试收集资料,而明代鄞县人范大澈,主要是为了与乃叔范钦一较高下,并为此高价求购海内异本,但更多的藏书家,则完全出于个人爱好,余姚人黄澄量甚至不惜冒着杀身的风险,勉力收藏为清代统治者所不容的前代文献。也因此,每当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藏书楼毁于一旦之后,那些嗜书如命的藏书家总能重整旗鼓而东山再起,鄞县人徐时栋(1814—1873)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烟屿楼”在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天国之乱,重建于次年的“城西草堂”又意外遭遇火灾,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徐时栋并不令人惊讶地建成了他的第三座藏书楼——水北阁。藏书对于徐时栋来说,与其说是一种爱好,毋宁说是一种信仰。

就其历史功用而言,宁波的私家藏书楼在相当长时期内,主要是文人雅士或殷实之家傲立儒林的资本,而非传播文化的场所。范钦父子的“天一阁”,就是其中的典型;该藏书楼自创建于明代嘉靖末年以后,就一直严格贯彻诸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之类的祖训。也因此,不但历代以来能登楼观书者寥寥无几,甚至发生了钱绣芸为看书而嫁入范宅却终身未能如愿的悲剧性事件。

但时至清代后期,不但藏书家的身份早已突破非富即贵的藩篱,而且原本皆属私家所有的藏书楼,逐渐转化为具有浓厚公共色彩或公益性质的场所。倘若追根溯源,这种转变大抵肇端于黄澄量的“五桂楼”。黄氏意欲嘉惠学林的藏书宗旨,既白纸黑字地表达在《五桂楼书目》的题识之中,又具体落实在为远道慕名而来的读者提供食宿上。

相比较而言,天一阁在20世纪30年代的转型,显然更具有象征意义。当时,经年失修的天一阁,因遭遇台风而受损严重。于是有识之士在1934—1936年,筹款加以大修,同时移入“明州碑林”。这次改造的亮点在于:一是“明州碑林”的移入,使得天一阁从原先功能单一的藏书楼变为综合性的游览场所;二是打破了原本以“天一池”为中心的环游式布局,从而使得天一阁从士大夫文人色彩浓郁的私闭园林,转变成为开敞外显的半公共性园林。(www.xing528.com)

与藏书楼颇相类似的是,宁波的园林也经历了从私物到公器的转化。宁波历史上的园林,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官府衙署中的园林,例如位于宁绍台道署西侧的“后乐园”,该园乃光绪十年(1884),时任宁绍台道台的薛福成所建,“以作课士之所”;二是私家宅园,一般规模不大,或紧邻邸宅后部,呈前宅后园之格局,或位于邸宅一侧而成跨院,紫金巷林宅中的“西园”,就是典型的宅园。

近代以来,这些园林由于不尽相同的历史动因,其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被赋予鲜明的公共性或公益性。这种公共色彩浓厚的园林,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上半叶的行业会馆之中。当时,宁波以其既适合于平底北航商船,又适合于尖底南航商船的独特海域环境,成为南北沿海商运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商号出于增进交流、方便贸易的考虑,在三江口先后建造了安澜会馆(1826)和庆安会馆(1853),作为会馆附属设施的会馆园林,也因此而面世。这其中,庆安会馆的园林,位于会馆门外、甬江东岸,其功能显然是让那些到会馆办事或拜访的来客,在此稍事休息等候,并欣赏江边美景

继会馆园林而兴起的公共或公益园林,是那些建于1925年后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公园。其兴起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政权在其成立之初,既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又迫切需要寻求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因而开始全方位展示孙中山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进而符号化孙中山的形象和话语,国民党掌控区内也因此掀起了建造中山公园的热潮。在这一兴建中山公园的热潮中,宁波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是:第一,弹丸之地竟然先后建造(或改造)起多达5座的中山公园,并星罗棋布于奉化(1925年)、海曙(1927年)、象山(1931年)、宁海(1933年)和镇海(1934年)。第二,由于地方财政拮据,为节省经费,这5座中山公园,除奉化中山公园系由宋家坪公园改建外,其余都是在原有衙署园林的基础上兴建而成,譬如竣工于1929年的海曙中山公园,它的前身就是前清宁绍台道署中的“后乐园”。

与此同时,传统宅园的营建也已几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附属于豪门富商的洋房花园和别墅园林,例如位于郁家巷的盛氏花厅和坐落在中山西路的王宅。不过,这种转变就其缘起而言,并非行政力量干预的结果,从而有别于公园;它的造园风格和营建手法,虽然受到西洋建筑方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局限在功能定位和造园材料两个层面。对宁波豪门富商的洋房花园、别墅园林来说,西洋奇异华丽的造园手法只是个遥远的参照,曾经描摹却并未大规模地付诸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