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乡古村:宁波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

宁波水乡古村:宁波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既曾养育过甬上先民,更是宁波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举凡古村落的所在,往往与水系发生亲密的关系,建有集饮用、灌溉、消防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系统。而在宁波境内,也同样不乏讲究风水的古村落。

自古以来,村落就是一个由血缘和地缘紧密结合而成的生存空间,是随着历史进程渐次成长起来的生命体;它的平面形态、功能构成、建筑风格、文化氛围,以及数量、规模、质量等,既受到诸如地质、地形、地貌、水系之类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聚落定居必须以稳定的食物来源为前提,而在宁波这一枕山襟海的特定地域内,食物的产出又有赖于水利的建设与耕地的开拓,因而宁波的村落建设史,理当随着水利工程的兴修,逐渐从山麓溪谷向三江平原推进;事实上,不但宁波最早的一批村落确实出现在三处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山口溪谷(亦即白杜、宝幢和城山渡),而且时至明代,大规模的造村运动由于平原耕地得到成片开发而基本结束,此后从外地迁入宁波的人群,要么因为经商而定居于城内,要么开赴山区兴建新的村落。

根据方志的相关记载和现存的实物,可知建造于宁波平原地区的村落,不但往往缘水而建、聚族而居,而且多系“姓氏村落”,其村名或是单一姓氏(如横街水家、古林姚家),或是复合姓氏(如古林宋严王、石碶孙王),或是姓氏加方位(如鄞江上李家、石碶东杨),或是姓氏加地物(如徐家漕、邱隘),从而有别于山区村落的多以地物命名。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天灾人祸,这些建造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宁波古村落,大多面目皆非,即便是那些比较完整地流传至今的古村落,例如江北区的半浦,象山县的黄埠和儒雅洋,宁海县的清潭和前童,余姚市的柿林和金冠,镇海区的秦夹岙和郑氏十七房,鄞州区的走马塘、韩岭,海曙区的蜜岩,也并非其原貌。尽管如此,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既曾养育过甬上先民,更是宁波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

保存相对完好的宁波古村落,就其建造年代而言,比较集中于三个时段。一为唐代末年,当时在经济重心已然南移的背景下,部分任职于宁波的官员,有感于此地相对安定且富有山水之美,遂选择定居于此,海曙区的蜜岩和宁海县的力洋,就因此形成于这一阶段。二为两宋时期,分别构建于北宋和南宋的走马塘、前童,即其典型代表,这一高潮的出现,既得益于“庆历新政”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中原士庶追随宋室南渡的产物。三为元末明初,在此期间,或如元末福州武将潘均耀,在福州被朱元璋部队攻陷后,由海路逃难至黄埠,从此定居于此地;或如原本定居于南海临门的尤氏家族,在倭寇作乱而明朝政府下令坚壁清野之时,被迫于洪武十七年(1384)内迁至峡山。(www.xing528.com)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交通条件的千差万别,宁波的古村落不但集中分布在海曙区、鄞州区和宁海县,而且大体上呈现出从东北到西南的Z形态势。举凡古村落的所在,往往与水系发生亲密的关系,建有集饮用、灌溉、消防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系统。这些古村落,依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有如宁海县的清潭,该村自古以来就是比较偏僻的山庄,也正因为偏处一隅而阻隔了外来文明的冲击与影响,故能较为完好地留存至今;另一类有如鄞州区的韩岭、江北区的半浦,这类古村落本是交通枢纽和商贸重心,只因近代以来交通重心的偏离,才丧失了原有的地位。相比较而言,后者似乎更耐人寻味。尽管野草爬满了曾经热闹非凡的驿道,岁月淡去了商人和脚夫们匆匆的身影,但这种落花飘零的残败,既是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产物,也终究难以完全覆盖历史深处的繁华。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在华夏先民看来,人种的延续繁衍就是自觉适应“天地”的过程;追求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也因此成为古人营建聚落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而在宁波境内,也同样不乏讲究风水的古村落。以宁海县的前童、儒雅洋为代表的这些风水生态聚落,一般朝南坐北,背靠山峦,缘溪而居,充分考虑到通风、采光、避暑、御寒等要素对日常起居的影响。

总体以观,宁波古村落的内部构造与建筑风格,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下列两大特征:第一,受到宗法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姓氏村落”和祠堂的普遍存在,即其明证。第二,村落和宅基的选址,以及民居的朝向、形式、布局,都深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