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遗存:东钱湖与它山堰及其他现存水利工程的遗憾

水利遗存:东钱湖与它山堰及其他现存水利工程的遗憾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鄞县县令陆南金开广于唐玄宗天宝三载的东钱湖,是水利资源丰富、灌溉面积较大的湖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堰埭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其中最著名的水利遗存就是由王元主持兴建的位于海曙区鄞江镇的它山堰。但令人遗憾的是,为数众多的单个水利工程,终究未能流传下来;即便是那些有幸留存至今的水利工程,不是残缺不全,就是已然丧失原有的蓄水、泄洪、阻咸功用,而沦为仅供后人游览、缅怀的史迹遗存。

水利遗存:东钱湖与它山堰及其他现存水利工程的遗憾

宁波三面环山,北边滨海,其西部和南部是四明山东麓的低山丘陵,东南部系天台山东北余脉,北部和中部为海积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贯穿其中。正因为其濒海枕江,宁波境内的河流深受海水倒灌的困扰,从而导致江河流域的土地容易盐碱化。与此同时,该地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大,且季节分布不均。这使得该地在多雨季节,因排水不畅而易致洪涝灾害;在久旱不雨之时,又因没有足够的蓄水能力而引发干旱。

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宁波水利建设重心所在:一是修筑海塘与河堤,用以防止海潮的侵袭;二是修建堰碶陂塘,用于拦蓄河水。事实上,自唐代中叶以来,宁波的水利建设也确实围绕着这一思路而展开。其基本轨迹是:唐代治源头,宋代治干流,元明治支流,到了清代,维修是水利建设的重心。

众所周知,宁波水利建设在中唐以后方才高潮迭起。这一转折的出现,主要源自:一是地方行政体系的确立。行政建制的完善,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开发,进而带动了水利工程的建设。二是浙东运河的开凿。交通条件的这种改善,不但使得宁波成为海外贸易重地,而且促成了水利设施建设高潮的到来。三是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人口的持续增长,既为水利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因增加对优质农田的迫切需求而带动兴修水利的高潮。四是地方官员对水利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自中唐以来,宁波出现了众多有志于兴修水利的官员,如为修建它山堰立下汗马功劳的唐代县县令王元,又如为疏浚东钱湖而四处奔走的北宋鄞县知县王安石。正是在这些官员的重视和主持下,宁波的地方水利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并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三点。

第一,整治海塘。海塘是防御潮浪侵袭、防止海岸坍塌、保护城镇与农田及沿海其他设施的水利工程。据说宁波北部沿海早在唐代就已普遍建有海塘,此后或增修或加固,规模越来越大,技术也越来越高,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海塘的石塘化,也就是原先塘身低薄、易受侵蚀的土塘,逐渐被以条石叠砌的石塘所取代;二是海塘的连续化,也就是在修筑海塘时尽可能地扩展长度以增强其稳固性。

第二,修浚湖泊。湖泊作为天然蓄水库,具有蓄洪、防涝、抗旱的多重功能。在宁波这个湖泊分布较为密集的水网地带,由于唐代以来海塘的普遍修筑,不但潟湖逐渐转化为淡水湖,而且人工湖泊也开始增多。由鄞县县令陆南金开广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的东钱湖,是水利资源丰富、灌溉面积较大的湖泊。但时至南宋,该湖却长期受到葑草问题的困扰;为此,州县两级地方政府勉力加以修治,最终在宝庆二年(1226)解决了这一难题。事实上,诸如此类的对于湖泊的整治,在宁波历史上并不罕见。

第三,修筑堰埭碶闸。唐代中叶以降,尤其是宋代,宁波先民在河网和湖泊中修筑了大量的堰、埭、碶、闸。这类水利工程,一般规模不大,费工较少,但作用重大,譬如河网上的堰闸,除蓄泄有时外,还能截断倒灌海潮与内河的联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堰埭碶闸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其中最著名的水利遗存就是由王元主持兴建的位于海曙区鄞江镇的它山堰。

历史地看,唐宋以来宁波水利工程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下列五大特征。(www.xing528.com)

第一,与省内杭州湖州等地相比,宁波水利事业的发展相对迟滞。显而易见的是,宁波在中唐以前几乎没有像样的水利工程,但此后,不仅数量日增,而且修建的大多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入宋之后,水利建设步伐更是大幅加快,不但新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且不断维修、改造旧有设施,因而无论整治规模抑或灌溉面积,都远超前代。

第二,由中央政府主持兴修的跨州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相当稀少,而由地方长官和民间力量自筹资金兴修的小型水利工程,则为数众多。也因此,无论修治规模、运作经费,还是投入的人工,与同期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相比,明显属于中小型。

第三,在不断兴修新工程、治理旧工程的同时,部分旧有的水利工程却遭废弃,广德湖在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被废湖为田,就是其中的显著实例。此外,被用作农田的湖泊,还有余姚的汝仇湖和慈溪的鸡鸣湖、云湖、凤凰湖、永明湖。围垦湖泊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当然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这种背景,简而言之,就是在北来人口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地方政府不得不填埋湖泊,用以满足农民对耕地的迫切需要。

第四,宁波的水利事业自唐代中叶以来,随着沿海堤塘的修筑完成,内河与大海的联系被彻底隔绝,从而形成了湖泊—河网—海堤的水网系统。降及宋代,又由于广德湖、鸡鸣湖等众多湖泊相继被围垦,原有的湖泊—河网—海堤的水网系统也因此遭到破坏,逐步转变成为河网—海堤格局。而这一格局自宋代成型后,历经明清,至今未变。

第五,宁波的水利事业不但伴随着城市化移民、人口压力而兴起,而且其境内的主干水利工程如东钱湖、它山堰,往往位于州县腹地。在这些主干水利工程的周边,又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配套工程。于是,主干水利与配套工程相互作用,共同构筑成比较完善的地方水利灌溉系统。

总体以观,宁波的水利体系自南宋成型以来,其基本格局至今未变。但令人遗憾的是,为数众多的单个水利工程,终究未能流传下来;即便是那些有幸留存至今的水利工程,不是残缺不全,就是已然丧失原有的蓄水、泄洪、阻咸功用,而沦为仅供后人游览、缅怀的史迹遗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