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至少在唐代就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贸之城,否则,唐朝中央政府不会在此设置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时至明代海禁时期,这里更是全国唯一的勘合贸易开放口岸。在这种环境风习的熏陶下,无论原住民抑或新旧移民,尽管崇尚“学而优则仕”,却并不以经商为耻,宁波也因此形成了从政和经商并行不悖的文化传统。
但时至清代,宁波的这一文化传统,在行政力量的强力干预下戛然而止。其起因便是以钱肃乐、张煌言、王翊、冯京第、董志宁为代表的众多宁波人,在明清易代之际由于勠力抗清,结果遭到清廷秋后算账,从此被阻断了正常的入仕之途,于是入清后,宁波知识分子在无可奈何之余,转而投身商场。
这一当年无可奈何的选择,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宁波商业的悄然崛起和商业文化的转型。那些投身商场的知识分子,始则自发、继而自觉地把他们从四书五经中所习得的诚、信、礼、义等儒家说教,运用于商业实践之中,从而为原本赤裸裸尔虞我诈的商业行为,平添了温良恭俭让的儒雅之风。这种至少在形式上尊重顾客的经营理念,自然而然地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进而带动了生意的兴隆及其持续良性的发展。而这,也正是绝大多数宁波“老字号”商铺的崛起秘诀和经营之道。
所谓“老字号”,特指那些存续时间在百年左右、店面位于东门街一带、与宁波民生息息相关且商业信誉颇佳的店商。其外在表现形式虽有别于农林渔副产品,但本质上却与农林渔副产品别无二致,都是甬上先民呕心沥血、勉力经营的成果,因而也被本书列为宁波“著名物产”之一。这些百年老店不但几乎遍布宁波城内的所有服务性行业(譬如药店业的“寿全斋”、绸布业的“源康”、食品业的“升阳泰”、百货业的“老慎记”),而且莫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例如“容光”只管理发,“老三进”仅销售鞋帽),而未见有横跨多领域的“集团公司”。(www.xing528.com)
与“老字号”大约同时活跃在宁波商场的,尚有以会馆为据点且与钱庄关系密切的“行商”,例如天妃馆的福建商人、新安会馆的安徽商人。不过,这个商业群体主要从事货物的采购和贩运,看似热热闹闹,却不但迥然有别于“老字号”,更与宁波本身的商业气质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总体以观,宁波的这些著名物产,至少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首先,它们的面世及其后续发展,与甬上先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是甬上先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其次,这些物产不仅带有明显的宁波地域特色,而且大多仍与当代宁波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在这些物产的背后,往往连带着美丽的民间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