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谏中,把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让对方在比较中得到鉴别,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就是两相对照法。恰当地运用映衬,便于揭示事物矛盾,阐明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形虚而神凝”、“形遁而神现”的艺术表达。
两相对照术,主要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互对照使要说明的事物特点强烈地显示出来。
《孟子·梁惠王下》载:齐宣王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四处围猎。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回事?”孟子回答,史书上确有这样记载。齐宣王猎苑只有四十里,所以惊慕不已:“他的猎苑难道真有这么大吗?”孟子回答说:“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齐宣王自愧弗如。孟子说:“周文王的七十里猎苑,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打猎,文王和百姓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百姓嫌它太小。而大王的猎苑不准老百姓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吗?百生嫌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同为猎苑,周文王猎苑七十里,老百姓嫌小;齐宣王猎苑日十里,老百姓嫌大。孟子正是通过大小衬映、烘托,婉转地规劝宣王接受仁政的主张。
春秋时,楚国想攻打宋国,墨子晋见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就如彩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这样的好地方,犀牛、麋鹿等珍稀动物到处有,江汉之水、鱼、鳖、冕龟一类的水产是天下最多,而宋国,雉、兔、鲫鱼都没有,这就如山珍海味与糟糠相比;楚国有长松、文梓、豫章、栅楩之类的珍贵木材,而宋国连长木也没有,这就如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楚国攻打宋国,跟犯了偷窃怪癖的人一样,舍弃好的,专偷孬的。”楚王沉思片刻,说:“好吧,那我就不打宋国了!”
墨子谏楚王,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加以比较、对照,既能增添说辞的波澜,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又能高屋建瓴,显出自己见解的深度。
另一种两相对照术是,将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叙述,让它们以宾托主地显现出所要进谏的意图。(www.xing528.com)
汉文帝时,魏尚做云中太守,威望颇高。一次匈奴入侵,魏尚率兵追击,大败匈奴。但由于疏忽,向朝廷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文帝大怒,下令治魏尚的罪。
一天,文帝见了冯唐,听说他是赵地人,便来了兴趣,说:“以前,我听说赵国的将领李齐十分了得,每当我吃饭时都想起李齐。”冯唐回答说:“李齐远不如廉颇、李牧。”文帝叹道:“可惜,我没有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如果有他们那样的人为将,我就不担忧匈奴人了。”冯唐见时机已到,脱口说:“陛下如果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也不一定会用!”文帝听了十分震怒,吼道:“你怎么知道呢?”
冯唐乘机打开进谏之门:古时帝王派遣将领出征,总是有言在先:“大门以内我掌管,大门以外由将军治理。”军队里论功行赏,本来是将军们的事,由他们决定以后再转告朝廷。过去,李牧在赵国做将军,所在地的租税都自主享用,赵王从不责怪他,所以李牧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赵国威名远播。而当今,魏尚做云中太守,其所在地的租税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士卒,因此,匈奴惧怕他,不敢接近云中的边塞。而陛下仅仅因为六个首级的误差,便将他下狱治罪。所以,我才敢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能很好地任用他们。
文帝听完之后,很有感触,当天就派冯唐拿着符节到云中赦免了魏尚,恢复了官职。
冯唐劝谏成功,得益于他恰当地运用了两相对照的方法。汉文帝对魏尚这样的骁勇之将求全责备,但他又渴望得到名将,冯唐抓住时机,故意把话题引到廉颇、李牧身上来,用赵王对待李牧的态度与文帝对待魏尚的态度作比评,产生结果截然相反,这就反证出文帝用人之策不当了,文帝终于认识了自己的过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