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人的情感世界里,大都潜藏着一种自尊、好胜、虚荣之心。激言励志,一般是趁君王萎靡不振或踌躇不决时,说些带强烈刺激的话语,煽动对方情绪,激发对方感情,从而唤起他的勇气、信心和豪情。当年楚国的庄辛劝谏楚襄王放弃享乐,重振国威时,采用的就是激言励志的方法。
楚襄王之父楚怀王因听信谗言,放逐屈原之后,不仅失去了当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优势,而用连年遭到秦国的进攻,变得一蹶不振,最后连自己也被秦扣留,客死秦中。楚襄王即位之初,同样不思进取,整天沉缅于酒色,偷以苟安,不听谋臣庄辛之谏,结果尽失鄢、郢、巫、上蔡、陈等地盘,自己只好逃到城阳苟安于一域之地。这时才后悔顿足,当初不该不听庄辛的规劝。
庄辛虽不满襄王的昏庸、愚昧,但念及受苦受难的楚国百姓和社稷,他还是动情地劝谏襄王:“我听到俗话说:‘见到兔子再找狗,为时不晚;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也听说,历史上汤武王以百里之地而兴国,桀纣自恃有天下而亡国。今天楚国虽然变得弱小,大大小小加起来,也有数千里之地,不是远胜于百里之域吗?”
楚襄王听后,又惊又愧,虽然没有说话,但从神情上观察是深受感动了。庄辛顺水推舟,一鼓而下,说:“大王你没见到蜻蜓吗?六只脚,四张翅膀,飞翔于天地之间,饥而啄蚊虻食之,渴以甘露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想竟被顽童以胶丝作圈套住玩耍,最后成为蝼蚁的食粮。”楚襄王静静听着。“蜻蜓是小动物,不足为奇。黄雀呢,俯粟颗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想最后惨死在王孙公子的弹丸之下。”楚襄王凝神看着庄辛,点点头,庄辛又继续道:“黄雀也是小动物。那么黄鹄呢?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可食鳝鲤,仰可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其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不是最后也成为猎人鼎中之物,盘中之餐吗?”
庄辛说到此,瞥了襄王一眼,见其神情专注,便又说开去:“黄鹄之事也小,再看蔡灵侯吧。他南游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水,食湘江之鱼,左抱幼妾,右拥美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虑,最后被灵王捆绑而去。”这回襄王有些不自在了,似乎坐立不安,但庄辛假装不见,一气呵成道:“蔡灵侯之事也不值得一提,再看看大王你自己吧,左州侯,右夏侯、坐着车跟鄢陵君,寿陵君四处游览,吃的靠俸禄,四时还有人馈赠金银珠宝,与他们驰骋于高山大川,而不以天下社稷为虑,不念先王的重托,最后不是被流放于城阳吗?”
一席话,说得楚襄王悔恨交加,“颜色作变,身体战栗。”从此,襄王便舍酒色,远小人,振作精神,励精图治。虽没有恢复到祖先的版图,但也没有被秦国迅速灭掉。
欲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激言励志术,说到底是“激”的艺术,只要刺激话语巧妙而切中要害,即使优柔寡断的人,也会顿生阳刚之气。楚襄王沉迷酒色已深,庄辛的劝谏善于以事喻理,以言激君,终使这位昏君痛下决心,幡然改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激言励志术运用了人们的心理代偿功能。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虚荣心,但有时由于某种原因,自尊心受到压抑,出现自卑、气馁的状态,此时若是正面开导,往往不能使之振奋,如果有意识地运用尖酸刻薄的话语,刺激对方心理痛点,撩拨其情绪,反而可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新的平衡。
战国后期,秦国势力强盛,韩国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倒向秦国。韩王甚至唉叹道:“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游说六国施行“合纵连横”之策,来到韩国,面见韩王宣惠公时说:“大王对秦好,秦必定要求韩北境与西境的要塞成皋与宣阳,今年你献给他了,明年他又要求割地。你想给他,已无地再给之;若不给他,则与他的关系破裂,从前尊奉的做法就前功尽弃,还会引来其祸。你韩王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王的贪婪是无限的,用有尽之地,去迎合无限之求,此为民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我听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做鸡嘴巴,不做牛屁股。鸡嘴虽小,能独立自主,吃进东西;牛屁虽大,不能自己行动,只会拉屎。其意是,宁可做一个自由独立的小国,不要当大国的附庸。你这样的贤王要跟秦国合作,那就是做了牛后,我真替您堂堂韩王感到羞耻啊!韩王听了又羞又恼,大叫道:“我死也不向秦国屈服!”身挂七国相印的苏秦,在劝谏中仅用一句带刺激性的俗谚,就激发了韩王抗御强秦的决心。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是运用激言励志谏术的高手。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来到东吴。他觉察到,孙权正在为是战还是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于是诸葛亮在孙权面前大谈曹操兵势强大,说曹操的骑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足足有一百万。孙权一听,大吃一惊,追问:“这里面恐怕有诈吧!”诸葛亮一笔一笔算给他听,一共加起来不下一百五十万,最后说:“我之所以讲一百万,是怕吓倒江东呀!”
这一激,孙权急了,问:“依先生之见,那么我东吴是战还是降?”诸葛亮见时机已到,便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刘备)收复江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曹操已平定中原,南破荆州,威振四海,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困住夏口,希望将军衡量本身的力量,以应付目前的局势。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即与曹操绝交,如果不能,只能按兵束甲,北面降曹。如果外托服从的名义,内怀犹疑的念头,事急而不能作决断,那么大祸就要临头了。”
又是强烈一激,孙权心虚了,反问道:“照先生这么说,刘豫州为何不降曹呢?”诸葛亮微微一笑,答道:“人各有志。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位壮士,却能守义不屈,何况刘豫州是汉室宗亲,英才盖世,群贤仰慕,像河水注入海中一样,如果壮志不酬,那就是天意,怎么可降节辱身,投降国贼呢?”
最后一激,孙权拍案而起,说:“我孙权又怎么可以把东吴之地、十万之众拱手献人?好吧,但是要抵抗曹贼,非得联合刘豫州不可。”于是孙权决定派都督周瑜亲率水军三万,与刘豫州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得曹兵落花流水。
古人运用激言励志谏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五代十国时期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汉主刘崇乘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登基立足未稳,勾结辽国军队大举入侵。同年三月,在高平(今山西境内)交战,但周军将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本该斩首,但周世宗念及二将在先帝开拓基业时都是有功之臣,有点踌躇不决。张永德进谏说:“陛下要削平四海,如果军法不立,纵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呢?”周世宗纳谏,立即将樊、何二人及其部将七十余人全部斩首,同时大赏有功将士。
《宋史·后妃上》载,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大宋皇帝宝座,尊其母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文武百官都来称贺,太后却神色不悦。左右大臣说:“我们听说‘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当了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呢?”太后说:“我也听说‘为君难’,皇帝置身于天下万民之上,如果治理失当,想做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这是我所忧虑的原因。”太祖听此激言,再次跪下,说:“我一定牢牢记住。”
激疑解惑术
所谓激疑解惑,就是谏臣先用一句或几句话激起君王因习惯于常规思维而无法自得其解的疑惑,然后给君王一个别具新意的解释。由于所激之疑和对所惑之解都大出对方意料,造成君王心理流程上大起大落的波澜——由惊奇到醒悟,所以具有很强的幽默效果。
《吕氏春秋叫匝说》载:惠盎去见宋康王,宋康王又顿足又咳嗽地对他说:“我所喜欢的是勇武有力而不行仁义的人。
客人还对我有什么指教吗?”惠盎回答说:“我这里有一种方法,能使人虽然勇武,却刺不进去,虽然有力量,却击不中,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宋康王说:“好!这个我愿意听。”惠盎又说:“那刺而不进,击而不中的,这还是耻辱呀!我这里有一种方法,能让人虽然勇武却不敢刺,虽有力气却不敢击。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宋康王说:“好!这个我愿意知道。”惠盎又说那不敢刺,不敢击,并非没有这个想法。我这里有一种方法,让人根本没有这种想法。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宋康王说:“好!这个是我所愿意的。”惠盎又说:“没有这种想法,却也没有喜欢并帮助人的意思了。我这里有一种方法,能使天下男男女女没有一个不高高兴兴地热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这个强于勇武有力,是四种方法中最好的,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宋康王说:“这个是我愿意得到的。”惠盎说:“孔墨之道就是这种方法。孔丘、墨翟,没有土地,却像国君,没有官职,却像做官长,天下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不伸张脖子踮起脚跟而愿意爱他们帮助他们。现在大王您,是一个强大国家的君主,如果真有他们的思想,那么全国都会受益了,那又比孔丘、墨翟强得多了。”宋康王无话可说。惠盎快步走出。宋康王对身边的人说:“真能言善辩啊!客人把我说服了。”
宋康王是战国时宋国最后一个国君,脾气暴躁,当惠盎欲劝谏他时,他先不耐烦地告诉惠盎,他喜欢那些勇武有力而不行仁义的人,把惠盎的话头堵住,并带有嘲弄意味地问:“客人对我还有什么见教?”然而惠盎却绕着弯子把他说服了。
如果惠盎向宋康王空讲“仁义”如何如何好,好武斗勇如何如何不行,一定会白费口舌。他不,他说的武勇者一个比一个强,顺着对方的话题一步一步地引到了他要宣扬的仁义之道。《吕氏春秋》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如)言之与响。”惠盎王是这样一个“善说者”。(www.xing528.com)
有一次,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突口而出:“也没有什么不同。”
然后,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是老百姓面有饥色,郊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国家的掌权者在率兽食人。您想,野兽吃野兽,人们见了尚且感到厌恶,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而率兽食人,那怎么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韩非子》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堂溪公向韩国君王昭侯说:“假设这里有一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杯,这酒杯是无底的,能不能把水盛进去?”韩昭侯说:“当然不行。”堂溪公又问:“如果是不漏水的瓦器,能不能把酒倒进去?”韩昭侯应道:“当然可以。”堂溪公问得突元,韩昭王答得爽快。
堂溪公这才正色地说道:“瓦器是挺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不漏,便可倒酒进去。价值千金的玉制酒杯,贵则贵矣,如果无底,怎能注入饮料呢?位高如君王,若泄露了和臣子有关的话,就像无底的玉制酒杯,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是圣明、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大展才华,因为君王把一切都泄漏了、搞砸了。”从此以后,韩昭王每当决定什么重要事情,总是独自就寝,防备万一说梦话,把那些计谋泄露出去。
激疑解惑谏诤术,关键是疑点要设计得好,使用的言辞要确确实实让人生疑,惑要释得巧,使人感到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富于理趣。貂勃原是齐国一名说客,被齐国宰相安平君田单推荐给齐襄王,受到重用。有一次,貂勃受齐襄王派遣出使楚国,这期间,田单受到齐襄王身边的九位宠臣的谗言,齐襄王开始不信任田单了。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赐他喝酒,酒过三巡,襄王喝令侍从:“叫相国田单来!”貂勃听后,马上离席叩头道:“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大王您认为与周王相比,哪个更圣明呢?”襄王说:“自然是周文王圣明。”貂勃又问:“陛下和齐桓公相比,谁更圣明?”襄王问答:“当然是先生圣明。”貂勃说:“我知道大王您比不上周文王和齐桓公,可是您知道哪方面比不上他们吗?周文王得到吕尚,尊称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尊称为仲父。而大王您呢,得到一个平安君却直呼其名,可见大王不那么尊重人才。不尊重贤人可是要亡国的呀!”
貂勃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请陛下想一想,当初安平君以七千疲惫之军据守被燕军四面包围的孤城即墨,最后反败为胜,大败燕军,收复国土,这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啊!当时他自己若自立为齐王,恐怕天下人谁也不会反对。即使反对,也制止不了。然而他却把大王从逃难的山中接回来,大王才得以安于王位。现在国家安定,大王却疑心起他来了,这不让群臣寒心吗?”貂勃通过激疑解惑之术,使齐襄王惊醒到自己的过失,于是很快杀掉九个宠臣,把夜邑的一万户居民坛封给田单。
激疑,一般是无疑而问,引而不发,把进谏的意图深藏不露,不让别人轻意窥知;解惑,在易于作答的问题中,将谴责的矛头直指对方,令愚蠢的君王陷于尴尬境地。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齐国人田赞衣穿着破衣服来见楚王。楚王说:“先生的衣服怎么这样破旧、这样丑啊!”田赞衣回答:“我穿的这身衣服还不能算丑,还有比这更丑的衣服呢!”楚王按捺不住好奇心,连忙问道:“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衣答道:“铠甲就比它丑。”楚王觉得很奇怪,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呢?”田赞衣说道:“穿了铠甲,冬天会觉得非常冷,夏天又会觉得非常热。衣服中没有比铠甲更丑的了。我家里贫穷,所以穿的衣服只能是丑陋的。如今大王乃万乘之主,富有尊贵,天下无敌,然而却喜欢叫老百姓穿上铠甲,我实在想不通这其中的道理。
如果大王是为有个好名声,那么穿上铠甲,必定也就要拿起兵器,去割断人之头颅,破剖人的胸腹,冲毁人家的城墙,杀掉人家的父兄,这名声好像不大好听吧!
如果大王是为了取得实利,那么整天考虑怎样去算计人,别人也会整天考虑如何来算计你;整天考虑着怎样去谋害人,肯定终日不得安宁。那大王究竟为了什么要百姓穿上铠甲呢?”
楚王听了,出声不得,无从回答。
田赞衣以又破又丑的旧衣服设疑,解惑方知他劝说楚王放弃穷兵黩武作法,多为百姓着想。
西汉时,曹参当宰相后,一切做法都遵照萧何法规,自己日夜饮酒,无所事事。来的客人想有所进言,却被他灌醉了,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汉惠帝责怪曹参不理政事,曹参摘下帽谢罪说:“陛下自以为与汉高祖相比谁圣明些?”惠帝说:“我哪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再看我与萧何相比谁强些?”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的对。高祖与萧何开创了大业,法令已制定得清清楚楚,现在陛下治理天下,臣等只要守职尽责,执行那些法令不走样,不也可以了吗?”惠帝说:“我明白了,你不用讲了。”
鬼谷子说:“大凡为他人决断事情,一定要根据对方内心的疑惑。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你的决断能给他带来益处,讨厌给他带来祸害。所以善于决断的人只有诱得对方真情才能进行决断。
决断是如此,劝谏也是如此。
张释之随汉文帝到虎圈,文帝问上林尉禽兽登记册上的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盼竟一个也答不上。虎圈的一个农夫却代替对答如流,汉文帝要拜农夫为上林令,位高于上林尉。张释之走上前对文帝说:“陛下看绛侯周勃这个人怎么样?”文帝说:“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一个人?”文帝说:“长者。”张释之说:“周勃、张相如堪称长者,而这两个人回答问题从来出口成章,怎么也学不会农夫这样喋喋不休、口齿伶利。再说秦朝因为任用不重视实际的官吏,以快速苛察争相高低,其弊端只在于形式,没有考虑名实相符,所以不闻其过,秦朝到秦二世手里天下灭亡了。现在陛下因为农夫口才善辩而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效法,只讲求会说,而丢弃实际内容,所以陛下一举一动不可不认真考虑。”汉文帝纳谏后,农夫没有任为上林令。
唐代的武则天登上帝位,在帝位继承人问题上如何适当措置武、李两大势力,使她陷入了困境。一天,老臣吉顼去拜见武则天,问道:“一杯水和一杯土,两者有争吗?”武后说:“无争。”“水与土合而为泥,有争吗?”“这也没有争。”“那么,分泥为二,一半捏为佛祖,一半捏为天尊(道教的祖师),是否有争呢?”“这样就有争了啊!”
吉顼说:“臣也以为有争。现在陛下所立太子羽翼未丰,武氏外戚诸王势力已成,陛下将何以处之,使两者相安呢?”接着他向武后道出了规劝的内容。
先以行动激疑,后以言辞解惑,也是古代智者的进谏技艺。
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曾对宋濂进谏十分恼怒,派人去宋家诛杀他。这天,马太后斋戒吃素食,太祖问什么原因,马太后说:“听说你要杀宋濂,我确实救不了他,只好斋戒吃素食,为他求得冥间的福惠。”太祖明白了太后的用意,立即派人前去赦免了宋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