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有过错,如不劝谏就将使国家危难,如劝谏不当又会使自己遭殃。如何才能上不违君,下不危身呢?古时候那些贤明的谏臣,对于刚愎自用的君王,从不贸然当面揭短,使其难堪,总是把名声归君王,把灾祸归自己,处处匡正君王的不善,宣扬君王的德政。这种代替别人承担过失的进谏法,可使君王对自己信任无间。
《晏子春秋》记载这样故事:某年,晏子出使鲁国,一向喜欢奢华生活的景公趁此机会命人营造新的宫殿。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工匠冻死冻伤的很多,他们都盼望晏子能早日归国,以劝谏景公停建新宫。
不久,晏子返国,景公为他设宴接风,酒过三巡,晏子说,最近流行于市井民间的有一首歌,让我唱给陛下听听吧:天伤地动受饥寒,黎民百姓修宫亭。
宫殿修成家离散,泪垂满襟奈何天。
晏子一边唱,一边泪如雨下。景公说:“先生唱的是新建宫殿一事吧!朕已知道做错了。”晏子跪谢之后,立即驱车赶到工地,挥动鞭子怒斥工匠:“你们都好好听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个遮避风雨的住处,你们出力为国君建造一座殿是应该的,不许再偷懒,给我好好地干活。”工匠们对晏子的举动大失所望,责骂他心太狠,非但不帮工匠说话,还居然附和君王来监督他们。
就在工匠们怒视晏子离去时,景公的停工令传来了,工匠们不由得欢声雷动,兴高采烈地收工回家了。
晏子将善德让给景公享有,自己却承担不仁的恶名,这样既使景公纳谏改过,又使工匠得以解脱苦难。难怪与晏子同时代的孔子,称誉他是位贤臣。(www.xing528.com)
“四方之志”典故中,说到的代人受过之事颇带传奇色彩。晋公子重耳在齐国流亡已有七年了,齐国将姜氏许配于他,他也溺爱之,朝夕欢宴,不问外事。随臣赵衰、孤偃等人担忧这样下去,怎么能成其大事?他们商量,先做好准备,然后邀公子郊外打猎,从而离开齐国。姜氏的婢妾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树下这几个人计谋,等他们散后,便告之姜氏,姜氏知晓后,恐怕婢妾泄露机密,将她杀了。并答应赵衰等,晚上将重耳灌醉,让他们用车连夜送他出城。当晚,姜氏设酒宴招待重耳,说:“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饯行耳。”并劝谏说,如果是怀其所爱,安其所居,则实足是败坏功名也。姜氏极力鼓励他出行,谋取复位出路。于是将重耳灌醉,让其随赵衰等出走,并自尽于后,以绝重耳想念她而退却的后路。
姜氏为使重耳成就复国大业,在谏劝中,不惜背上滥杀无辜的千古骂名。
还有一种代人受过法,则是表面上佯装做声誉不好的恶事,实际上在干功德无量的善事。
宋太宗即位后,有一宫女偷逃皇城,被抓了回来,太宗在处理此案时犹豫不决,从心里不愿杀她。皇城使刘承规探明皇上的想法,上奏道:“此人不可容留。朝廷若放过她以后宫女还会有人逃跑。我请求承办此案,一定活生生地取出她的心肝,交给陛下。”太宗领悟了刘承规话中的含义,遂将这一棘手的案子交给了他办理。皇后、嫔妃及宫女都哭着下拜,恳求皇上恩释。刘承规再三上奏,按照宫廷规定,此女定斩不饶。
于是刘承规当着太宗的面将逃女押走。刘承规为避人耳目,先将此女送到一座尼庵中,后又偷偷地将她嫁到远方。尔后,刘承规杀猪取心肝一副,趁热装在盒子里献给太宗。后妃及宫女围着盒子痛哭流涕,哀伤万分。太宗命人打开盒子,让她们看上一眼,然后让刘承规拿走。宫女们背后都指着刘承规脊梁骨骂他是“酷吏”。太宗下诏赐给刘承规压惊银五锭,从此宫中之人无不畏惧法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