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雍正朝集成馆的成效及评价

雍正朝集成馆的成效及评价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蒋廷锡接到集成馆总裁的任命,不敢怠慢,于三天后的正月初八日到集成馆,正式开展《集成》的纂修刷印工作。铜版《古今图书集成》中有一些挖补的痕迹,应该是雍正朝集成馆所为。从后来的实际纂修情形看,雍正朝集成馆除总裁、副总裁外,加上翰林院调拨人员,共有60名纂修人员留存在馆。也就是说集成馆闭馆于雍正三年十二月,从雍正元年正月初五日重新开馆到此时闭馆,雍正朝集成馆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

雍正朝集成馆的成效及评价

蒋廷锡接到集成馆总裁的任命,不敢怠慢,于三天后的正月初八日到集成馆,正式开展《集成》的纂修刷印工作。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内阁学士蒋廷锡等奏陈办理古今图书集成情形并编校人员去留折》提到集成馆重新开馆后的人事安排和工作进度设想:

臣等虽学识浅陋,既承皇上恩命,敢不竭尽驽骀,以图报称。随于初八日到馆,同在馆人员先将通部卷数查明。查得《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已刷过九千六百二十一卷,未刷者三百七十九卷。臣廷锡、臣邦彦将已刷过之书,每人先各分校十卷。一卷之中,必有十余页错误应改印者。是虽名为将完之书,其未完之工实有十分之四也。臣等一面将未刷之书,令在馆人员详细校对、刷印,一面将已刷之书,令在馆人员分卷重校,臣廷锡、臣邦彦再加总阅,务期改正无误,仰副皇上命臣等至意。……存六十四人,臣等就所分校之书察其勘对勤惰、学问优劣。若果校对用心、行走勤谨,书完之日臣等列名具奏请旨;倘有怠忽懒惰者,即时驱逐,或有生事作非者,臣等指名题参黜革。庶勤谨者益加勉励,怠忽者亦知儆惧矣。将来去者或多,人数不敷,若再取贡监人员,臣等实无深知之人。此辈功名甚微,未必自重身家,恐致生事,请于翰林院咨取编检数员分领校对。为此具奏请旨。[51]

蒋廷锡和和陈邦彦接手集成馆后,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将《集成》“通部卷数查明”,也就是审查康熙朝原集成馆所做工作,集成馆人员“每人先各分校十卷”,蒋廷锡到馆清查之后报告:“查得《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已刷过九千六百二十一卷,未刷者三百七十九卷。”就刷印工作而言,康熙朝集成馆所刷印之《集成》已经大体完成了。

2.针对康熙朝集成馆所纂修《集成》“一卷之中,必有十余页错误应改印者”之不足,蒋廷锡提出整改意见和工作进度设想:一方面将没有刷印的“三百七十九卷”,“令在馆人员详细校对、刷印”;另一方面,将已刷印的部分“令在馆人员分卷重校”,最后由总裁和副总裁再行审阅,保证无误。雍正帝对蒋廷锡的“改印”方案十分重视,批示:“改印者不必,恐有后论。将已成好之书改坏,大有所关,如必有不可处,亦当声闻于众而行。”[52]最后的折中办法是,蒋廷锡率领集成馆人员对《集成》文字进行审查,对已刷印的部分进行校正,作一些技术性的处理,完成未刷印部分的刷印,折页装订。铜版《古今图书集成》中有一些挖补的痕迹,应该是雍正朝集成馆所为。

3.提出新的人事安排。康熙朝集成馆经裁员后,剩余64人,但大多是贡、监人员,功名低微,蒋廷锡担心滋生事端,遂请旨从翰林院选拔人员入馆负责校对,对留用人员进行重新分工。从后来的实际纂修情形看,雍正朝集成馆除总裁、副总裁外,加上翰林院调拨人员,共有60名纂修人员留存在馆。

关于雍正朝集成馆所做的具体工作和纂修《集成》分工,雍正三年十二月《户部左侍郎蒋廷锡等奏昭各馆之例议叙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校对人员折》有具体体现:

首先,关于纂修刷印工作进度,蒋廷锡议叙折说:“每人二日限定校书一卷,及校看、刷印、排版、收发书籍,从无迟误。”雍正朝集成馆中负责校阅的人员共32人,若按“每人二日限定校书一卷”计算,则万卷的《集成》需要625天,近两年时间完成,这样的速度不算快,说明雍正朝集成馆校勘比较认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校阅质量。

其次,关于集成馆的闭馆时间,蒋廷锡议叙折亦有交代:“今雍正三年十二月纂校已竣,除进呈本已装潢外,尚有六十三部现在折配,俟完日交与武英殿收管,其纂校人员皆令其出馆。”[53]雍正三年十二月蒋廷锡请御制序文折说得更为明白:“(集成馆)开馆于雍正元年正月,至今三年十二月告竣。”[54]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修书”条“雍正三年奏准,修书处行走翰林生、监共二十七人,所修书籍,俱已告成。于翰林生、监中,拟留六员,以备查对缮写之用。其余二十一人,拨回翰林院。内有生监,照例办理。如再有纂修查对需用翰林之时,于翰林院行取,纂毕后仍回该院”[55],反映了集成馆闭馆后人员安排的细节。也就是说集成馆闭馆于雍正三年十二月,从雍正元年正月初五日重新开馆到此时闭馆,雍正朝集成馆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需要注意的是,集成馆虽然闭馆,但只装潢了一部《集成》,其余63部尚在折配,刷印工作尚未停止,迟至雍正六年才完成全部的折配工作。换言之,负责磨对、刷印的金筠等14人,闭馆时仍未出馆,继续完成刷印、装潢工作。

对于雍正朝集成馆的纂修成效,雍正三年十二月《蒋廷锡等奏报古今图书集成纂成告竣装潢一部呈览并请御制序文折》,向雍正汇报如下:

户部左侍郎在内阁学士里行走臣蒋廷锡等谨奏,为图书校阅已竣,恭请御制序文并进呈表文凡例,伏候睿鉴事。钦惟圣祖仁皇帝德含万象,学会三才,肇千古未有之制作,焕万年未有之文章,条贯典坟,旁通艺道,搜罗宇内百千种之秘册,殚劳几暇,数十年之圣心,令将古今图书汇集成编。时纂辑诸员不能详细精勤,致卷帙阙遗,汗青未竟。我皇上至孝至仁,善继善述,御极之初,特命臣廷锡等董竣厥事。臣等禀承谕旨,遵奉前规,督率在馆纂校人员详悉考订,补未纂三千余卷,改旧编十六万余篇。正其讹谬,删其重复。凡为编有六,为典三十二……共书一万卷、目录二十卷。[56]

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御制古今图书集成序》,雍正帝也有总结:

(康熙)又以为未揽其全,乃命广罗群籍,分门别类,统为一书,成册府之巨观,极图书之大备,而卷帙浩富,任事之臣弗克祇承,既多讹谬,每有阙遗,经历岁时久而未就。朕绍登大宝,思继先志,特命尚书蒋廷锡等董司其事,督率在馆诸臣重加编校,穷朝夕之力,阅三载之勤。凡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绘图精审,考定详悉。书成进呈,朕览其大凡,列为六编,析为三十二典,其部六千有余,其卷一万……[57]

蒋廷锡所称的“补未纂三千余卷,改旧编十六万余篇”,与雍正帝御制序文所称“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说法颇为一致。但“补未纂三千余卷”之说显然与蒋廷锡“已刷过九千六百二十一卷,未刷者三百七十九卷”之说矛盾,前文已经提及蒋廷锡率领的集成馆主要是完成《集成》的补印和校阅工作,所以御制序文所称“厘定三千余卷”的说法较为合理。与此同时,蒋廷锡对《集成》的校改和审查受雍正谕旨中“改印不必”的限制,力度也有限,例如杨文言被雍正帝视作“耿逆伪相、一时漏网”,但是他的《历象图说》依然保留在《集成》里。从《集成》的避讳情况看,蒋廷锡也是尽可能少改。

综上,笔者认为,康熙朝集成馆在《集成》的纂修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当大。《集成》的纂修与康熙帝支持,诚亲王协调,陈梦雷总裁及诸纂修校阅人员都关系极大。康熙朝集成馆设立后,陆续补入当时官编图书,如《大清会典》《朱子全书》《万寿盛典》《康熙字典》和方志、皇帝谕文等,以及大量的私家撰著。据蒋廷锡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的奏折可知,集成馆80人中有陈梦雷的亲戚子侄、门生故吏,且他们多为年轻后生,功名不显。但是这些纂修人员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集成馆开馆后的三年时间内已经将《集成》大致完稿,只待刊印。可以说,允祉和陈梦雷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入集成馆,纂修人员的年轻化、轻品第,以及专业化的分工合作都保证了《集成》纂修的速度和质量。

所谓“厘定三千余卷,增删数十万言”,虽略显夸张,但也反映了雍正朝集成馆对《集成》的最后定稿和刷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廷锡于雍正三年十二月奏请“恭拟进书表文一道,凡例四十七条,另录呈览。仰候皇上改定发出列于总目之前。为此谨奏请旨。朱批:知道了。序文著南书房请旨”。[58]蒋廷锡的提议得到了雍正的首肯,今天我们所见《集成》卷首有《御制序文》《进书表》和《凡例》47条,其中《御制序文》的落款时间为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七日,说明64部《集成》其时已经全部刷印出来了。客观而言,蒋廷锡等人的工作也还是有许多疏漏之处,龙继栋光绪年间曾考证《集成》存在的问题,并撰成《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该书光绪二十年(1894)收入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集成》的附录,共24册,篇幅大约相当于《集成》的5%。可见雍正朝集成馆所校定之《集成》存在问题甚多,蒋廷锡等人没能及时发现并改正。

表一:《古今图书集成》成稿过程示意表

续表

【注释】

[1]〔清〕郭则沄:《十朝诗乘》,卞孝萱、姚松点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第242—243页。

[2]〔清〕黄子云:《长吟阁诗集》,萧翀序,清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清〕沈藻采编撰:《元和唯亭志》,徐维新点校,方志出版社,2001,第205页。

[4]〔清〕吴鏊:乾隆《博野县志》卷六,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5]〔清〕吴鏊:乾隆《博野县志》卷六,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

[6]罗柏麓修,姚桓等纂:乾隆《遂安县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7]〔清〕许瑶光:光绪《嘉兴府志》卷六一,清光绪五年(1879)刊本。

[8]《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雍正朝》第11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462页。

[9]《清世宗实录》卷二,康熙六十一年癸亥条,中华书局,1985,第55页。

[10]〔清〕金门诏:《全韵诗》,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11]〔清〕陈梦雷:《松鹤山房文集》卷二《启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8页。

[12]〔清〕金门诏:《全韵诗》,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13]〔清〕黄任:《香草斋诗注》卷五,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亦载黄任:《秋江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第821页。

[14]〔清〕黄任:《香草斋诗注》卷五,清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亦载黄任:《秋江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第821页。

[15]姜舜源:《清朝纪事诗与清宫史》,载《清前历史文化——清前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第161页。

[16]〔清〕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中华书局,2003,第36页。

[17]〔明〕王世贞:《西城宫词十二首》其八,载〔明〕朱权等:《明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第14页。

[18]方裕瑾:《武英殿各殿座晚清修缮诸作述略》,载单士元、于倬云主编:《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第234、235页。

[19]王子林:《紫禁城中浴德堂功用的六种可能》,《紫禁城》2006年第1—4期。

[20]〔清〕金门诏:《全韵诗·怀三馆吟》,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www.xing528.com)

[21]〔清〕金门诏:《安徽休宁金氏族谱·重修族谱序》,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22]〔清〕程可式:《来山堂书钞》,沈青崕乾隆十三年(1748)戊辰暮春序,清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23]〔清〕宋如林:《松江府志》卷五九,嘉庆松江府学刻本。

[24]〔民国〕卢兴邦:《尤溪县志》卷七,民国十六年(1927)刊本。

[25]〔民国〕张家骐:《续修张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26]〔清〕金门诏:《安徽休宁金氏族谱》卷八,清乾隆十三年(1748)活字本。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第3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490页。原折并无年月,根据此条奏折中雍正帝在允禄奏“戴进贤应如何改授职衔”处朱批“戴进贤改授监正,署加礼部侍郎衔”,以及雍正三年三月二十日上谕“戴进贤治理历法,着补授监正,加礼部侍郎衔”(见《正教奉褒》雍正三年条。转引自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7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71页),判断此折应为雍正三年折。

[28]关于集成馆中断的情况,下文有详细考证。

[29]《清世宗实录》卷二,康熙六十一年癸亥条,中华书局,1985,第55页。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2页。

[32]〔清〕鄂尔泰:《休宁金氏族谱序》,乾隆元年(1736)。

[33]〔清〕张廷玉:《澄怀园语》卷三,清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34]笔者注:原文本缺字。

[35]〔清〕金门诏:《全韵诗·怀三馆吟》,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6]〔清〕金门诏:《全韵诗·怀三馆吟》,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7]〔清〕金门诏:《安徽休宁金氏族谱》卷首,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8]〔清〕金门诏:《全韵诗·怀三馆吟》,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9]裴芹:《古今图书集成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第168—169页。

[40]〔清〕金门诏:《全韵诗·怀三馆吟》,清乾隆七年(174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41]《内阁学士蒋廷锡等奏陈办理古今图书集成情形并编校人员去留折》,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42]《户部左侍郎蒋廷锡等奏昭各馆之例议叙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校对人员折》,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2页。

[43]〔清〕玄烨:《御定千叟宴诗》卷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

[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1页。

[45]《清世宗实录》卷二,康熙六十一年癸亥条,中华书局,1985,第55页。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48]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刑部送来元年上谕事件档》,档案号:290994-004。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2页。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1页。

[55]〔清〕昆冈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九九,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第931页。

[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1页。

[57]《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首,清雍正六年(1728)内府刊本。

[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