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战篇:速战速胜,提升经济基础

作战篇:速战速胜,提升经济基础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旷日持久的战争,就会使部队疲惫不堪,挫伤锐气,遇到攻城拔寨时,就会耗尽力量,并且部队长期在外进行作战,会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籍,户籍,役不再籍,不第二次按户籍征兵役。因此,用兵作战贵速战速胜,不可旷日持久。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作战篇:速战速胜,提升经济基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驰车:春秋时的一种轻型攻击战车。

②"革车:运载粮食及军用装备的辎重车。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规律是,出动攻击型战车一千辆,运载辎重的战车一千辆,军队十万,还要机动千里运送粮秣,那么,前方、后方的费用,招待宾客和使节的支出,维修作战器械使用的木胶和生漆,保障车辆和盔甲的费用等,全部费用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起程出发。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注释】

①"胜:快速取得胜利。

②"钝兵:部队疲惫,战斗力减弱。

③"殚(dān)货:殚,枯竭;货,财物。殚货,指资金不能供给,经济枯竭。

【译文】

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胜。旷日持久的战争,就会使部队疲惫不堪,挫伤锐气,遇到攻城拔寨时,就会耗尽力量,并且部队长期在外进行作战,会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部队疲惫,锐气受挫,军队战斗力减弱,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国就会趁此危机群起攻击,到那时,虽然有很聪明的人,也难以挽回危亡的结局。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拙速:笨拙而速胜,但不费财力。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过使拙而求快速胜利,没有见过使巧而久拖不决的。战争长期拖延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害处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的好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①役不再籍:役,服兵役。籍,户籍,役不再籍,不第二次按户籍征兵役。

②"粮不三载:三,指多次。不多次从国内征收运送粮食。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他们不第二次国内征兵,也不多次从国内征收运送军粮。在战争中,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秣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军队的粮食才会够用。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注释】

①丘役:丘,西周至春秋,国家实行井田制,按土地征税。九百亩为一井,十六井为一丘。丘役,按丘为单位征收赋税。

②"中原:指国内。

③"蔽橹:古代战车上用的大木盾。

【译文】

出兵作战需要长途运输,长途运输会消耗人力和财力,这会造成百姓贫困。在靠近大军集结的地方,军市上的物价必定会飞涨。物价贵,必定造成百姓财力枯竭。国家没有财力支持,又急于向百姓征收赋役。这样,人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对百姓来说,他们的财产将要耗去十分之七;对公家来说,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补充,以及大牛大车的征调,也要使国家的财力耗去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钟:春秋时的容量单位。一钟等于六十四斗。

②"(qí)秆:,同萁,即豆秸秆,指草料。

【译文】(www.xing528.com)

所以,聪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因为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二十钟粮食;消耗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①"怒也:激发战士仇视敌人的情绪。

②"货也:用财物奖赏战士。

【译文】

要想使战士们英雄杀敌,就要激发他们仇视敌人的情绪;要想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就要用财物奖赏他们。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当奖励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把敌人战车上的旗帜更换上我们的旗帜,混合编入我军战车的行列之中,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只有如此,才能既战胜了敌人,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司命:古星名,掌握生死,这里借指命运的掌握者。

②"主:主宰。

【译文】

因此,用兵作战贵速战速胜,不可旷日持久。所以懂得用兵的将领,是百姓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战例】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2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西南)、邓(今河南漯河市东南)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时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称霸中原之时,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太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早在晋文公即位的那年,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同室的内乱,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阻止晋国的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643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的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恐怕难以取胜。晋国的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国的危险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正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一月,将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占了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开始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忘恩负义之名(文公当初流亡路过楚国时,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仅留他住了几个月,最后还派人护送他到秦国)。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晋国则把曹共公扣押起来,把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一部分。楚国同曹、卫本是结盟的,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将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且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上当中计,拒绝了秦、齐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你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的关系密切,而故意去攻打它,这是看不起你。”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很多困难,而最后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帝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许、郑二路兵将为左军风驰雨骤,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叛己,使者又被扣,便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有些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没有交手,为什么就后退呢?”文公说:“我以前在楚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的。”实际上,晋军“进退三合”(九十里)"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车队会合;在客观上“避退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晋军退到城濮停了下来。这时,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派了晋使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军突然而奇异地进攻,楚军见了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在车的后面拖了很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被诱至,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退路被切断,陷入重围,基本就歼。子玉见左右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

晋在城濮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君臣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订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

草船借箭

曹操在公元208年,率领马步水军号称八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讨伐东吴。刘备诸葛亮去东吴游说,与东吴结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曹操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赤壁和联军隔江相峙。

请葛亮足智多谋,遭到周瑜的嫉妒,周瑜一直想找借口杀掉诸葛亮。周瑜虚情假意地派人请诸葛亮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两军水战,最宜用何种兵器。诸葛亮不加思索地答道,大江上两军交锋,以弓箭为先,于是,周瑜就乘机让诸葛亮十天时间造十万支箭。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十万支箭就是不分昼夜,不停地干,十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诸葛亮却认为这很容易,三天就能完成。周瑜心喜正好借机会除掉诸葛亮,便要求诸葛亮和他立了军令状,三天之中弄不来十万支箭,诸葛亮受军法处置。

立完军令状的前两天,诸葛亮大摆酒宴,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东吴的鲁肃被周瑜派遣打探虚实去拜访他。诸葛亮请鲁肃准备几十只船,每只船上都扎满稻草人。同时,还要求船上多备些锣鼓。鲁肃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满口答应了。

第三天,大雾迷漫,江面上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诸葛亮命令士卒用长绳把船连在一起,朝北岸的曹营前进。在靠近时,命令士兵擂鼓呐喊。由于大雾,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战。他们以为是东吴水军前来偷袭,拼命地向东吴船上射箭,霎那间,箭如骤雨。东吴的船逼得越近,他们的箭射得就越急越密。东吴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射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等天快亮,雾快散去的时候,诸葛亮才下令返航,等到曹军发现中计已经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