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政策性支持
现阶段,社会组织国际化的事宜还未被纳入政府的常规政策议程。从理想状态出发,中资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都可能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的支持者,但与国内项目相比,我国社会组织国际化项目的捐赠主体主要是中资企业。政府部门虽说已经开始认识到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对外援助项目的意义和价值,但与社会组织在此领域的合作尚未正式开始。最直接的反映是现实生活中还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划设计和激励政策。例如,我国政府没有设立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的专项资金;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国际事务时的筹资难度比较大、筹资目标人群不够明确等。
2.缺乏足够的责任认知
就社会组织而言,其自身对国际化的战略亦还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整体的国际化水平还不够发达。以社会组织的组织类型为例,我国国际性社会组织或涉外类社会组织数量少,占比非常低。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我国全国性社会组织中,拥有国际性社团37个,外国商会19个,合计占1934个全国性社会团体总数的2.49%。涉外基金会9个,占204家全国性基金会总数的4.41%。[4]
3.缺乏社会认同感(www.xing528.com)
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国内尚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和一些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是否有必要将资源投入到海外开展公益援助,社会组织是否需要国际化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媒体和公众的争论。很多民众认为我国的社会组织首先应该致力于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之后才应该考虑海外公益慈善项目。在这种舆论压力下,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就难以获得大众的支持,进而影响志愿者参加、项目资金募集等方面的工作,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国际化进程。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在非洲开展希望小学项目时,曾经一度遭遇了反对和质疑的舆情危机。[5]
4.缺乏主流价值的把握和长期稳定的作为模式
国际社会的专业活动通常都有对应的国际主流价值给予支持,社会组织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当把握住当前的国际主流价值。不然,既难以融入其他的国际组织,也无法让国际社会对其给予正面认同和积极评价。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的海外执行项目一般表现为一次性捐赠或援建。例如,我国红十字会的紧急人道援助、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对外援助、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对非援建等均是如此。这些社会组织的对外项目普遍周期较短,所以难以与当地居民开展有效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