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论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整理典籍,发掘价值,编撰读本,报告论坛,送子读经,开发课程……弘扬传统的热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学校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为重要的阵地,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安排部署,各地各学校也以各种形式推进,出现在学校的课程、社团、读本、挂图、标语、雕塑等等,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元素,可谓蔚为壮观。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易事,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想清楚,做起来就会南辕北辙。
首先,认识问题解决了没有?所有的事情都要先谈认识,《大学》开篇就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心诚意”就是认识问题。很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么认为是一种潮流时尚,要么认为是一种形势任务,并没有真正明白到底怎样让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搞了很多形式,穿汉服、开笔礼、成人礼、给父母洗脚,到底要传递一种什么价值观,好像并不明确,缺乏精神传承,就是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好。当然,认识问题很复杂,不能牵强附会。传承优秀文化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我们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其他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至今,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有一个说法是,中国好比一个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全部藏在传统文化里。这样的描述似乎并不能服人。今天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可是我们真的有自信吗?我们为什么会失去对自己传统的自信的?鸦片战争中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惊醒了东方睡狮,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负累导致民族落后挨打,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高举起反传统的大旗,导致我们学习西方的同时与自己的传统却渐行渐远。现在回头看才发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等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我们丢弃传统的结果。弘扬传统文化,又怎么看待一次又一次的反传统运动呢?反传统中我们坚定地认为科技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看雾霾、三聚氰胺、瘦肉精哪个不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如果我们还坚信随着科技更加进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我们能够保证科技进步不会制造新的问题吗?所以传统文化中重道轻艺、道法自然的很多理念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南怀瑾说儒家好比粮食店,每天都不能缺;而西方的文明好比药店,在我们积贫积弱的时候用药治病,现在病好了应该吃粮食而不应再靠吃药维持生命。这个比喻恰当地解决了我们的认识问题,也就是今天的教育要把传统文化作为粮食、空气、阳光一样提供给学生,而不是点缀式地做些表面文章。
其次,既然传统文化教育和空气阳光一样重要,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如何面向未来,如何面向世界。传统文化的第一要义是修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古圣先贤们把社会和谐、国家兴亡都归结到个人的修身方面。但是,传统的人格修养植根于农耕时代的家庭伦理生活秩序之上,而且对人的言行、人与人的交往都有严格的规制,而今天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成为很多学校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困扰,这一方面好像还没有见到权威的、可行的实现路径。而且,今天学校里的班级授课制、科层管理制、绩效考核制以及学科分类等都是舶来品,如何把传统的修身文化嫁接到现代的规制之上,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孩子代表着明天的民族形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为他们塑造怎样的精神气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如何转化成具体的教育行为,可能对我们的教育体制、考核机制、评价标准、学校管理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这一挑战将会决定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作为面向历史传统的文化记忆符号传递,还是面向未来的身体力行的素养养成。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系统、文化体系,还存在如何与世界对话的问题。今天的共识是坚持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自觉为前提,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提出“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文化自觉对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苦难与奋斗的民族来说,又是何等困难的一件事,传统文化教育经常陷入非此即彼的尴尬,有的鄙弃蒙学,有的给传统贴上糟粕的标签,有的不加辨别无以取舍,有的对传统胡乱解读,有人说尊重传统,圣诞节不能过,洋快餐不能吃,如何处理中国的与世界的,如何把传统融入现代社会中,这些都是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困惑。(www.xing528.com)
另外,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一是内容的选择,就经典的典籍来说,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很难进行系统的选择,一些学校把《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作为蓝本,虽然起到化繁就简的作用,但是往往以偏概全。就文化形式看,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剧民歌、茶道武术都可以纳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但是缺乏整合,便会支离破碎。二是形式的选择,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吟诵表演等不一而足,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如何有机衔接,普遍缺乏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大量具体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开发。三是教师的选择,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专门的师资培养,开展教育都是根据现有教师的理解在做,有语文角度的,有历史角度的,有音乐美术角度的,对传统文化都像盲人摸象一样,凭主观理解,很多做法也偏离了传统精神,甚至是反传统的。
(2017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