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制管理改革是在义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教育公平诉求不断增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改革的使命是通过统筹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管理、课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与薄弱学校结成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从而消除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和提升。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学校组合,都需要始终把这种使命作为一种目标。这一改革,区别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结对帮扶,区别于连片教研,区别于联合办学,与以往由教育部门推行的校际合作有质的不同,而且不能将改革变成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应变成优质资源的“增值”。
作为管理方式的改革,学校组建共同体,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制度框架下,牵头学校和成员学校之间要有明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定,才能保障共同体的有效运转和共同发展。而共同体中成员学校作为独立个体,“抱团”发展,牵头学校校长凭借自身管理优势行使管理权,既是一项责任,也要赋予一定权利。从管理的需要出发,牵头学校校长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权利。首先是教职员工的统筹调配权。择校的关键是择教师,要想让不同成员学校的教师达到一定平衡,牵头校长就要打破原有的校际界限,不惜让原本属于自己学校的优秀教师在成员校之间流动,消除师资差异,还要为成员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只有师资配置达到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其次是办学经费统筹权。经费使用的方向也反映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薄弱学校一般更倾向于把经费投入到硬件建设方面,而优质学校则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投入较多,如果牵头校长没有经费统筹权,则很难实现共同价值的推行,必然会造成各自为政的格局。另外,课程及文化建设的统筹权十分关键。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境界应该体现在文化的重组与再生,不同成员学校有不同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也有差异,学校共同体的文化整合也是最难的,既要尊重各自的特色,又要升华出新的文化体系,需要更高的管理智慧和领导能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能力直接体现学校文化特色。薄弱学校往往在课程建设方面层次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层次较浅,牵头的优质学校需要重新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成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还有一些地方还赋予了学校共同体的招生统筹权,彻底打破校区的界限,把不同的年级安排在不同的校区,这一模式对缓解热点学校的择校压力具有直接的效果。当然,在赋予牵头学校各项统筹权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商制约机制,避免牵头学校由于权力过大,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成员学校应有的尊重,厚此薄彼,让学区制管理改革成为一种学校之间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牵头学校妄自尊大,为了自身的发展,把成员校变成为自己输入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的“蓄水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