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太少,另外,学生的背诵量也不达标。如有些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可学生字音还读不准;其二,有时刚刚进入新课,学生对课文还未完全感知,教师就进行讲读环节;其三,刚一提问,也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回答。读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学生感知感悟文本内蕴,进而培养语感,升华情感。为此,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读书,通过激发兴趣、教给方法、组织读书活动等用全方位、多形式的“读”来发挥读的功能,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分析”、以“读”代“思考”的目的。
(一)读有广度
还学生读书的时空,让每一个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活动中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从时间上看,读是全程的。在“初读—精读—熟读”等阶段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能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真切地说一说,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自悟的一点见解。从范围上看,读是全员的。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读”,在自读、自悟的读书活动中,在各自的跑道上不断前进。从形式上看,读是多样的。如在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时,学生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地读;或单读,或双人读,或四人小组读,或小团体读,或轮读,或分角色读。从方式上看,读是多元的。读的目的决定读的形式。或默读、轻声读,体悟形象;或大声读,形成语流;或表情读,体验情感,培养语感。
(二)读有强度(www.xing528.com)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阅读总量提出的具体要求表明,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读的遍数要多。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强调多读,此一“多”字意蕴深刻。
读的数量要多。《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并且,课标对各年段都有具体的阅读要求。100万是一个基数,是刚性要求,可见,阅读能力唯有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
读的种类要多。种类,指的是文体和类别。即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哲学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而且要读外国的;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古代的作品;从语文角度看,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诗歌……总之,要让学生多方面地吸收营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