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整义务教育政策:优化非本质特征

调整义务教育政策:优化非本质特征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普及性、强制性、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属性,依据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有同志认为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等,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免费教育、非选择性教育等只是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属于义务教育的非本质特征。义务教育的主旨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应当由国家承担。

调整义务教育政策:优化非本质特征

强调普及性、强制性、公共性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属性,依据来自于实践的经验。因为不论哪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不论其义务教育处于起步、发展、稳定、成熟的哪一个阶段,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这三个鲜明特征。有同志认为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就近入学等,也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免费教育、非选择性教育等只是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属于义务教育的非本质特征。

第一,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应当分阶段、分地区、分别不同情况。

世界范围内,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在稳定、成熟阶段基本实行了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免费教育,然而各国义务教育启动时期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有同志认为,义务教育既然具有强制性就必须以免费为前提。其实不然。在世界普及教育史上率先实行强迫教育的德国,其强迫教育初期的惩戒措施非常严厉,甚至包括株连邻里的条款。同时,公私立学校一律收费,甚至规定,适龄儿童不论是否上学,都要交纳学费。在免费教育的法案提出之后,又经过了35年时间,在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拨款的前提下,德国才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不一定以免费教育为前提。有同志认为,前苏联推行免费义务教育,正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其实,前苏联推行免费教育的设想在2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曾被迫调整,在其采取的“临时措施”中,首先是允许在城镇的学校收费。此后,前苏联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面免费,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免费并不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属性,只是经济较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稳定、成熟阶段才具有的特点。还有同志提出,普及义务教育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必须以免费为特征。事实上,实现公平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二是切实地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在公民经济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条件下,后一种更能体现教育公平。以韩国实行普及初中义务教育为例,其免费的范围明确规定为由偏僻的农村岛屿开始,逐渐向小城市及大城市分步推进。可见免费既不是义务教育最普遍的规律性特征,也不是义务教育区别于非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推进义务教育进程的哪一个阶段、哪一个范围、哪一种程度上实行免费政策,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增加义务教育拨款的能力。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仅收杂费,是我国现阶段国情国力所决定的,问题在于杂费项目和标准应当规范。由于社会主义务教育等于免费教育的观念比较顽固,教育行政部门又未能拿出明确、统一的政策,义务教育收取杂费反而成为教育收费中最无章可循、最不规范的内容,成为滥收费、乱收费的主要领域,这必然极大地损害义务教育的社会形象。应当在经济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免收义务教育学费,以便消除普及义务教育的真正障碍。这一愿望只有在对该收的地区和人群收足、收好的情况下,才更有条件实现。义务教育的主旨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应当由国家承担。同时由于接受义务教育的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其日后求学求职、谋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由个人负担部分成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目前杂费收入已经成为仅次于财政拨款和教育税收的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该不该收”的争论显然应当让位给“如何收”、“如何收得合理”、“如何收得规范”等实际问题。

第二,“非选择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为前提。(www.xing528.com)

有同志认为,“就近入学”已经写入我国《义务教育法》,表明这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在我国《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写入的“就近入学”,均指政府在设立学校、决定学校布局时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这是为消除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的不利因素,为少年儿童就学提供方便,对政府行为做出的必要规范。但是,强制家长非选择性地送子女进入指定的某所学校读书,既不是法定的政策内容,也不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应当说完全符合义务教育普及性的内在要求,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曾出现类似的变革,进而成为义务教育带有阶段性的表现特征。明确实行公办学校系统内的非选择教育,一般出现在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成熟、稳定阶段,这时义务教育的发展由着力于更大面积的普及转化为普遍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而利用各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措施消除学校间的质量差异,正是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必要条件。

与各国相比,我国义务教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10年来难度极大的义务教育普及问题牵扯了我们绝大部分精力,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和发达的农村地区,我们还未及时提出标准化、规范化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相关政策。以往受选择性、精英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各种有关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政策的强化作用,已经客观造成学校质量水平的不平衡。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必然受到来自部分学校和部分家长的阻力。一项着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强化素质教育、方便儿童少年入学的好政策,被扭曲成不得择校、择校则收取高额学费的荒谬借口。

如果说,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学校教育水准基本均等的话,日本、韩国正在推行的规范化、标准化义务教育政策值得我们借鉴。据韩国教育界人士介绍,韩国70年代初,中小学校也分为一流、二流、三流学校,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明显,学生学业成绩的竞争十分激烈,为此韩国果断推出了“教育标准化”政策。具体措施有三项:第一,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第二,实行教师每工作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第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确定适龄儿童将要就读的学校。“标准化”政策实施至今有力地促进了韩国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弱化了学校应试教育倾向和学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国际教育界所瞩目。

另据国际教育专家研究,在全球范围内,70年代初发达国家出现人口下降的趋势,为其基础教育由侧重普及转为侧重质量提高提供了有利时机,进而铺平了义务教育阶段取消考试、就近入学的道路。而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许多地方尤其是大中城市也将相继出现人口下降。抓住这一时机,采取更有力的配套措施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的差距,保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顺利实施,将有利于逐步消除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工作力度空前强大,积累了许多好经验。例如,教育拨款向薄弱校倾斜;实行校长和教师的校际轮换或交流;重点校与一般校之间挂钩,实行“一帮一”;通过“改制”试验,利用民办学校的机制搞活薄弱学校……,这些都是值得系统总结的好经验。事实上,改变部分学校的落后面貌相对容易,缩小地区范围内的校际差距十分困难,有关政策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总之,世界范围内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阶段性特征,必然受到当时当地教育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区别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特征的实际意义,就是要对本质属性问题绳之以义务教育的法规,对非本质特征辅之以考虑本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变化态势的义务教育政策,从而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明确非本质特征的阶段性和有条件性,有利于冲破思想上的种种禁区,真正从实际出发,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教育形势下,把握机会和条件,及时调整教育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