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课内、课外,知识、环境,言教和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
1.课程
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2.讲座
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人文科学讲座,是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活跃、形式灵活、听众广泛的方式,可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感情、丰富知识。我校以高中文科实验班的讲座课程为基础,每学期举行8次讲座,发挥其辐射作用,每个学生在校3年共有48次听讲座的机会,这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一个不小的天地。
3.社团活动
通过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研讨、排练、创作,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我校已组织的社团有:国学社、文学社、诗社、剧社、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夫人钱胡美琦女士的倡议和支持下成立的国学社,以学习、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宗旨。通过国学讲座、读书、讨论、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学生报名参加者达一百余人。几年来,国学社在创造校园人文氛围,促进人文教育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4.环境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www.xing528.com)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我校着重抓了“一个群体精神”、“一种群体意识”和“一组群体作风”的建设和发扬。一个群体精神就是“奉献和务实”的二附中精神,一种群体意识就是“争创一流”的意识,一组群体作风就是由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所组成的校风。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校训是:“笃志,博学,质朴,方正”八个字(选自《汉书·夏侯胜传》、《论语》和《管子·明法》),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我校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我们加强了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为改善学校的信息环境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5.阅读和参观
人文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自己学习,自学的主要途径是读书和参观。中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应当抓住时机读一些好书,背一些好诗,记一些名句,这将使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
我校根据中学生特点,编印了北京师大二附中学生《诵读诗文集》,文集包括诗词曲选部分、文选部分、名句选部分和必读书目部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学、背我国古代各时期的127首诗、词、曲,熟读58篇优秀散文,学习和记忆142条名句和格言,阅读62本中外名著,我校还充分利用北京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了40处人文胜地和博物馆,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每年结合教育和教学要参观三四处。这些参观活动都列入教育和教学计划,使参观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要求,务求有实效。
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另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对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认真地抓,坚持不懈地抓,就会抓出成效,我们的学生就可能被培养成具有较好人文素质的一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