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之一:把“活动课程”融入各科教学活动之中
“活动课程”本身并没有自己赖以存在的科学领域,因此它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只能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况且“活动”也一直是各科教学都离不开的教学组织形式,如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小实验、小制作,语文课中的文字鉴赏、口头表达、书面写作,数学课中大量的口算比赛、丈量及创造性思维训练,劳动、图画、音乐、体育更是经常与活动发生联系,因此绝对没有必要人为地割裂教学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去单设一个“活动课程”,而只能把这种活动与各科教学有机结合,在语文课中设计语文活动课,在数学课中设计数学活动课,在物理、化学、生物课中设计科技活动课。
当然,受学校教育内在规律的制约,寓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的活动课比例要小,但质量要高,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对策之二:全面理解活动的概念(www.xing528.com)
就学生而言,活动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不同的活动作用不同,要求和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课外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要求应该是较为宽松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为的限制条件。许多学校经常组织的科技文体活动以及晨会、校会、班会、团队活动、劳动……均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课内活动旨在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积极的情感前提条件下,来拓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因此课内活动相对课外活动来说要有所限制,要基本围绕课程有关内容来进行。当然课内活动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在正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也包括师生共同设计的“活动课程”。可见,“活动课程”仅仅是学生全部活动内容的一个方面。因此,正确的对待学生活动的态度,应该是既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重视学生的课内参与活动和“活动课程”,绝对不能孤立强调“活动课程”,而忽视课外活动和正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活动。
对策之三:可以编写一些供教师参考的“活动课程”资料,但绝对不应编成教材
鉴于“活动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以及目前教师较缺乏相应学科活动课设计的经验,各省、市教研人员可以尝试编写少量的各科活动课程设计资料,但仅仅是资料而已,绝对不应该按着教材的标准去编写活动课程,更不应该使其脱离相应的“学科课程”,独立成为课表中的一门新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