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青少年: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矛盾

当代青少年: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矛盾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会昌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们感到,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至于说到党和国家提倡的主流道德教育,情况更令人担忧。总之,如果站在大多数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评价当代中小学生,他们大概认为当代青少年是充满矛盾的一代。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少年的道德面貌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出一个明确的

当代青少年: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矛盾

【作  者】陈会昌

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中,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认识和评价这些变化?怎样切实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以适应当代社会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的需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约请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研究课题“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下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模式”的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会昌先生撰写了“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专题系列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推动中小学德育改革不断深入。

九十年代,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经济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那么,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点?这些特点中,哪些方面是积极的?哪些方面是消极的?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小学生?对待这些令人感兴趣、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做调查研究,是很难贸然评说的。而正确分析和对待这些问题,对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我们于1997年下半年,对100名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和班主任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郑州和哈尔滨市的25所小学和25所中学。在这些学校中,重点学校或教学质量较好的占40%,一般和较差的占60%,25所中学中包括4所职业学校。

在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们心目中,现在的学生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主要问题。当我们把访谈录音转写成文字材料整理过后,发现多数教师的态度是不乐观的。因为他们说出的有关评价学生的话,大约70%是批评性、否定性的。

对经济转型给学生道德状况带来的变化,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很多教师喜欢把现在的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做纵向比较。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学生素质没有那时的学生素质高,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转轨,越来越多的学生是把学习与自己将来的命运联系起来。比如,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自己将来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希望有个好职业、好单位、好收入,到好的城市工作等等。学生每年的报考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者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有需要,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情况使人感到,学校与市场越来越靠近。

市场经济也许和拜金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教师对此感受极深。他们对当前中小学生的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最多。他们说,现在的校园里已经很少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直接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如过生日送礼、开派对、请客吃饭之风日盛;同时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之类的经济纠纷日渐频繁。过去多年来是“出身越穷越光荣”,而现在却是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如某中学得到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拨款,虽然该校有10%的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250元,可没人申请补助。班主任向大家动员时,全班都在笑。后来,老师找一些单亲的、父母下岗的学生个别谈话,向他们保证,谁接受补助绝不向其他同学公开,才勉强把补助金发了下去。(www.xing528.com)

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许和个人主义是另一对孪生兄弟。教师们感到,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可现在,学习好似乎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了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的学习成绩去花时间和精力?

照理说,竞争应该催人奋进,应该造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但与这种社会竞争的气氛形成反差的是,现在的学生偏偏缺乏这种奋斗、吃苦精神。被我们调查的教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吃苦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很淡漠,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缺乏自信心。在普通中学,大约半数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例如,考试失败时,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或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他们常常失去信心,消极怠惰,破罐子破摔。

也许是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许和独生子女现象有关,现在的学生比较任性、娇气、害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在家里从来不干家务的学生占多数,花钱雇同学替自己做作业、做值日的现象已不罕见。

至于说到党和国家提倡的主流道德教育,情况更令人担忧。人民革命,解放战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这些似乎已经离当代青年太遥远。如果电视节目中同时有革命历史片和港台片可供选择,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有些“有头脑”的高中生甚至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革命又能怎么样?只要看看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大陆和台湾。”这种对历史、对社会条件不加任何分析,只看结果而得出的简单结论,直接妨碍着他们的主流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他们不知道,连西方的汉学家也不会得出这样简单的结论。

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使我们至今颇费思索。一所学校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不禁感动地流下热泪。但令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们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闹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的失缺,抑或是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我们实在不能简单评价,而需要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如果说他们不爱国,说他们没有中华民族心,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世界杯外围赛没出线而痛哭流涕?

总之,如果站在大多数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来评价当代中小学生,他们大概认为当代青少年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互相矛盾的行为表现。他们确实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但成年人,包括家长和老师们却对他们既不满意,也很无奈。这也许就是被访谈的教师们用大部分语言来描述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方面的原因。

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这样一个时代的青少年的道德面貌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看来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德育的重要性毕竟为大多数教师家长所承认。正如有的老师所说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且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大德育的立场,以巨大的智慧和宽容,以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理论知识为补充,才能正确地评价我们的学生,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完成好历史所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