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整本书阅读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解决整本书阅读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沙市中学范晓婧整本书阅读,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趋势。那么,在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学生展现的成果,是通过真正“整本阅读”而来,还是查阅“书摘、书评、简介”所得?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被查重系统判为雷同,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在撰写读书笔记时,引用他人文献必须标明文献出处。本文仅就一己之见稍作阐述,作为整本书阅读研究中的阶段性思考,以期求教于方家。

解决整本书阅读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 范晓婧

整本书阅读,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趋势。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并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电子设备广泛运用于中学生群体的社会背景下,倡导并执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暂离碎片化阅读,从而有了连续潜沉、静心思考的可能,不可不谓“火热世界一清凉散也”。

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那么,在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学生展现的成果,是通过真正“整本阅读”而来,还是查阅“书摘书评、简介”所得?

由于整本书阅读的连续性特点,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以课堂时间阅读,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而语文教师能做的,也仅仅是使其在课堂上展现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黑匣子”就出现了——教师“离场”的课外阅读时间里,学生是真正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一字一句读完了指定书籍,还是在展示课的前夕匆忙下载一篇书评交差了事呢?

当然,笔者提出这一疑问,并不是说查阅书摘、书评等资料是绝对禁止的,相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一再鼓励学生积极查阅相关网络资料。但这里必须有一个时间顺序——整本书阅读在前,搜索网络资源在后,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以搜代读”。

要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真正沉下心阅读整本书籍,可谓任重道远。在此,笔者拟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充分调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学生阅读背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要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背景:就群体论,理科生阅读量明显小于文科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也远不如文科生。就个体论,即使面对同一学科群体,个体的阅读积累、阅读习惯、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兴趣投入点、注意力持久度也千差万别。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分层设置阅读问题,以便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读有所得。

例如,就一部小说而言,对于阅读积累不够的学生,阅读要求可设置为:能够了解整部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而对于喜爱阅读、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的学生,阅读要求则是:在充分了解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关注小说情节设置的精妙性、主题解读的多样化,甚至不同评论家解读小说的优长与缺失。

如果阅读材料是古代文学经典,则更需要讲究阅读目标的设定。“疏通字词、理解文意”是基础目标,“分析形象、把握情感、梳理观点、获得美感”是进阶目标,“了解后人研究成果、提出个人观点并证明、结合现实思考并运用”是最高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提出阅读要求。

当然,笔者在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仍不免有“一刀切”之失,而真正行之有效的阅读要求的提出,则需要教师在充分、细致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设置问题,并给学生“跳一跳够到苹果”的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二、巧妙设置问题及展现形式,力求细致化,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以搜代读”的行为,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也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常规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主题探究”“论点梳理”“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等问题,就需要以更细致的方式呈现。

以小说阅读为例,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暂时不采用“写读后感”“语言表述”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在详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绘画代表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再辅之以相关的语言文字说明。在展现作品时,教师可从旁引导,让其他同学就其作品提出疑问,不断丰富对该人物形象的认识。

除了“以画代写”,也可以利用“以演代写”的方式,让学生自学角色,演出情景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之后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这样一来,也能够在互相评价中,进一步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深刻内涵。

以上两条,庶几可以尽量避免前文“以搜代读”的行为。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在真正的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集思广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

三、适当引进论文查重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一搜了事”的现象

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不管课堂展现方式多么个性化、多样化,最终仍需要落实到“下笔成文”这一环节上来。“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风气由来已久,完全杜绝也不现实。然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引进“查重系统”,并设置相应的原则,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创。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被查重系统判为雷同,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在撰写读书笔记时,引用他人文献必须标明文献出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将“抄袭”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又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区分“原创”和“引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学会多样化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查询资料时,可提醒学生关注如下问题:所引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对引用材料的赞成或反对意见有无旁证?若有旁证是否权威?若无旁证是何原因?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实际上已经是求学者形成个体独立思维体系的必要条件——若能往这个角度深入研究下去,则培养全面发展之个人、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中华文化之复兴,皆可自“整本书阅读”而始,真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了。

长路漫漫,更需上下求索。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仅就一己之见稍作阐述,作为整本书阅读研究中的阶段性思考,以期求教于方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