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王者迷津——《孟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设计

解王者迷津——《孟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设计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过程第一课时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更好地了解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为孟子填一份档案表,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好教学平板设备,查阅补充相关资料,下一次课时通过智慧平板展示成果。《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多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孟子认为国家政治一切要以民为本,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第三课时1.从仁政的角度探究《孟子》,掌握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解王者迷津——《孟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设计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申红霞

教学总体目标

1.语言目标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孟子》,通过反复品读孟子在论辩中的精彩对话片段,领悟其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2.思维目标

引导学生整理并自主评价《孟子》的思想,感受儒家思想之美,提高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能力。

3.审美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尽管生于乱世,却有以兴国安邦为己任的责任感。

4.文化目标

鼓励学生学有所用,将“亚圣”孟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大胆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助力中国梦。

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

利用好智慧课堂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方便同学们利用网络查询资料。通过智慧平板的使用,设计问题抢答环节、交流展示环节,落实检查课前预习环节、课上交流环节。

还可以播放与任务研究相关的一些视频节目,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在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加入与名家解读的对比补充。可以在白云智慧云平台上交流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

教学准备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情(见附录一)。

2.参考用书:《孟子译注》,作者杨伯峻,中华书局出版。

3.明确要求:全班参与,6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活动任务。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更好地了解孟子生平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任务1:请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孟子》整本书阅读的海报,并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题,进行第一次课前知识分享活动,然后再通过智慧课堂平板对分享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为孟子填一份档案表,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好教学平板设备,查阅补充相关资料,下一次课时通过智慧平板展示成果。

(示例一)孟子家世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邹国为鲁国附属之国。

生卒年:约公元前372—前289年。

家世:“或曰,孟子鲁公族之后。”(赵岐《孟子题词》)

(示例二)家庭教育

孟母姓仉,出身不详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买东家豚肉

不敢去妇

抱柱叹息

(示例三)孟子求学

“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示例四)传道授业

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上)

(示例五)游学历程

(示例六)著述情况

影响: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多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南宋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任务2:知人论世。播放鲍鹏山的演讲《孟子,指画天下的先知》,让学生对孟子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对孟子的思想,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作业:孟子处在一个异说横兴、诸侯争霸的时代,他却能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担当,从容讲说其间,确是士人的典范,请结合专家讲解写一段200字的评论,题目为《孟子——乱世之英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与孟子相关的成语以及名言警句。

2.以点带面,进行《孟子》整本书阅读。

【教学过程】

6人一个小组,利用5周的阅读课进行准备,2周的阅读课进行展示检测。

任务1:掌握50个出自《孟子》的成语,并阅读与之相关的篇目,要求每位同学能用白话文录制一个成语故事

教师提供资料:关于孟子的成语

流连忘返 独善其身 箪食壶浆 挟山超海 弃甲曳兵 疾首蹙额

为渊驱鱼 春风化雨 舍生取义 守望相助 鳏寡孤独 一曝十寒

出尔反尔 登山小鲁 饿殍遍野 解民倒悬 再作冯妇 以邻为壑

……

任务2:《孟子》一书成语积累比赛,采用连线题、判断题、抢答题、无声表演猜成语的形式进行。

教师范例:

1.下面不是出自《孟子》的成语的是:(  )

A.五十步笑百步

B.左右逢源

C.举一反三

D.事半功倍

2.杯水车薪是说一小杯水救不了着火的一车柴,孟子用这个成语想表达什么?(  )

A.水不一定能胜火。

B.不要不自量力地做好事。

C.既然一杯水不够,就多多拿水来。比喻坚持不懈地以“仁”克制“不仁”。

D.水不行就用土来灭火。

3.内心修养充实而有光辉,进而能感化别人。对应的成语是:(  )

A.大大咧咧

B.大手大脚

C.大而化之

D.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课下任务布置:掌握50条出自《孟子》的名言警句,并阅读与之相关的篇目,要求每位同学能选一句并写200字的阅读感想。小组内互相交流之后,推送一篇在全班展示。

孟子的名言警句(部分)

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学生作品展示(部分)

我最喜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句,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最伟大的思想,他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因为他认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孟子认为国家政治一切要以民为本,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

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选举出来的,正如“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所说的那样,民众有力量选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无论这个“君”叫作国王,叫作皇帝,叫作总统等,都概莫能外,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孟子的这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君”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意识到要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仁政的角度探究《孟子》,掌握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孟子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任务1: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孟子》的相关篇目和历史知识,总结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然后教师做补充。(展示幻灯片1)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让人民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有恒产者有恒心——让人民富起来。

(3)与民同乐——让人民快乐起来。

(4)尊贤使能,任人唯贤——尊重并实现人才的价值。

任务2:教师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范本,为学生找到《孟子》一书中的相关章节。组织学生一起精读。请学生概括《孟子》中有关的五则材料的大意。

教师明确:第一则提出了民为贵的中心论题;第二则提出了民为贵的理论依据,不仁不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第四则提出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最后一则提出善政不如善教。

任务3:精读赏析第三则材料。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离娄》上)

本段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在句式上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民之归仁也”,比喻成“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为汤武驱民”的不仁的桀与纣,比喻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獭、鹯;王者称王,但却不行仁政的错误做法,比喻成治“七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得民心者得天下;排比;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

任务4:讨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历史影响。

《孟子》的研究者认为这一章是《孟子》一书中阐述得最精辟、最透彻的一章。孟子在这一章里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是孟子所有的观点里最光辉闪亮的一个。

战国那样一个生产力异常落后,科技水平异常低下的时代,上至国君,下至黎民百姓,都很讲究迷信。因此,全社会普遍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的观念深信不疑。然而,在“众人都醉”之时,孟子却态度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社稷和国君,都是为人民设置的,如果社稷和国君对人民没有任何功德,那么人民就可以换掉他,另立国君,重建新的国家。

孟子的这个观点把天子和国君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把民权放在社稷和君权之上,这在中国思想政治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孟子的这种把民权置于社稷和君权之上的观点,却一直停留在初始阶段,没有任何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听人读到孟子“民贵君轻”的论述以后,立即勃然大怒,甚至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驱逐出孔庙。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孟子的民本思想得到一致认可。《孟子》走入课堂,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可贵以及在当时背景下的先进性。

2.探究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可行性与实践性。

【教学过程】

一、解读内容

1.诵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说说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主张?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提问:当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提问:要想“富民”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从物质的角度“富民”,后一组是从精神的角度“富民”。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投影:

二、任务布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因此争夺人力成为当务之急,而孟子却提倡“仁政”,重“富民养民”,以此使“天下之民至”,你觉得可行吗?说说你的理由。(www.xing528.com)

明确:可行。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是拥有天下,而实行孟子推行的王道,最终会落实民本思想,这有利于人民,也能够达到经世济民的目的,那么拥有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探究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说一说当代社会中有哪些具体事例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略。

课下作业:完成《孟子》测试题(见附录二)。

教学反思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只是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且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限,进行整本书阅读有一定困难。因此我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收集孟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生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课时通过任务布置,让学生从书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入手,带动学生阅读相关的《孟子》篇目,化整为零、以点带面的阅读方式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孟子》一书的畏惧心理。另外,我要求学生用白话文录制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成语积累比赛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落实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名句鉴赏环节能有效加深学生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总体来说,前阶段落实好文本,后阶段重点落实对知识的探究运用。

我在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中非常重视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特别关注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保证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及时地给学生创造展示成果的平台,激励学生对相关成果相互评论,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加深对《孟子》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种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学习交流和分享中将孟子的思想激活,让孟子的“王者之道”在学生的思想中萌芽、壮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附录

附录一 《孟子》调查问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一、选择题,请在选项后面打钩

1.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法家( )

道家( )

儒家( )

墨家( )

2.孟子故里在哪里?

邹城( )

曲阜( )

不知道( )

3.下列哪些典故与孟子有关?

孟母三迁( )

断织喻学( )

举一反三( )

韦编三绝( )

一曝十寒( )

五十步笑百步( )

4.下列哪些是孟子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民贵君轻(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易子而教( )

5.除了从课本、电视上了解孟子外,你有没有亲身体验过孟子文化?

从来没有( )

有过一两次( )

经常参加有关活动( )

6.在生活中有没有运用过孟子的思想?

从来没有( )

有过一两次( )

经常运用( )

7.你认为孟子文化对当今社会是否还有影响?

没有( )

有一点借鉴意义( )

有很深远的影响( )

8.是否了解孟子故里为弘扬孟子文化举行的活动?

是( )

否( )

9.你认为孟子故里对于孟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怎么样?

很好( )

还算可以( )

一般( )

很差( )

10.有没有在假期到孟府、孟庙旅游,了解孟子文化?

有( )

没有( )

二、问答题

你认为导致孟子的影响力远小于孔子的影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附录二 《孟子》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儒家的人生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即____________________。《梁惠王》上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____________________。”《离娄》上

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____________________。”《离娄》上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下

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____________________。”《尽心》下

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____________________矣。”《尽心》上

8.“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____________________是也。”《离娄》上

9.“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____________________之,未能生者也。”《告子》上

10.“仁,人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人路也。”《告子》上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指(  )。

A.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

B.发育成熟的身心

C.人本初仁诚的善念

2.孟子是(  )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3.“恻隐之心,(  )也。”

A.义  B.仁  C.礼

4.“君子有三乐,(  ),一乐也。”

A.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B.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5.“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下列不属于“正命”的是(  )。

A.为国捐躯而死  B.年老体衰致死  C.犯罪坐牢而亡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A.兴旺  B.富强  C.恒亡

7.“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孟子认为(  )。

A.不是水之性  B.是水之性  C.即是也不是

8.“恻隐之心”是(  )。

A.看到别人的痛苦而感哀痛之心

B.做错事感到羞耻之心

C.见好事就推与别人之心

9.“子好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自反而不缩……”其中“夫子”指(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10.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士阶层的男子年到(  ),要举行冠礼。

A.18  B.20  C.22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浩然正气”,孟子认为通过学习可以一时兴起,一蹴而就。(  )

2.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心矣。”(  )

3.孟子认为:君子的修养首先要立本,即重视善心的培养。(  )

4.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

5.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大小人。”“大体”指体重大的人。(  )

6.孟子曰:“尧瞬,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这句的意思是说人的善良本性每况愈下,逐渐颓坏。(  )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过”的意思是生病。(  )

8.“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认为,人们修善是有办法的,就是首先需要懂得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善的核心内容。(  )

9.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这与禽兽的一点点区别就是人的仁义等善性。(  )

10.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罢了。(  )

四、《孟子》的语言是极其鲜活的,现在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孟子》一书中精确而形象的语言表达,请你根据以下语句归纳成语(每题3分,共15分)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2.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5.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五、翻译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3.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

1.使天下太平 2.威武不能屈 3.身 4.不可活 5.体肤 6.善道也 7.天8.从兄 9.暴 10.义

二、单项选择

1.C 2.C 3.B 4.A 5.C 6.C 7.A 8.A 9.C 10.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成语填空

1.揠苗助长 2.流连忘返 3.出类拔萃 4.怨天尤人 5.杯水车薪

五、翻译题

1.生存从忧患中增长,死亡从安乐中积累。

2.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3.口嗜美味,目喜美色,耳喜爱好听的音乐,鼻子好闻香味,四肢喜好安逸。

4.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

5.人民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最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诸侯,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