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辨红楼梦:世间情的细品

思辨红楼梦:世间情的细品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吴海华教学总体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在高中阶段完成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和精读。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吴海华

教学总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在高中阶段完成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和精读。

2.引导学生用思辨的方式阅读、品鉴《红楼梦》。以“情”为主题,按照爱情、亲情及世情、友情等几个专题,组织学生精读和品鉴。

3.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不断探究《红楼梦》的内涵。

4.引导学生写作赏析《红楼梦》的文章。

5.形成品读、探究、辨析《红楼梦》的风气。

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

1.用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找出学生阅读《红楼梦》最大的难点。

2.调动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在B站、百度文库等搜索导读视频及相关资料,上传到学校云平台分享。针对学生的疑难,设计导读课,建立阅读的信心,激发阅读的兴趣,明确阅读要求。

3.运用细读法在云课堂环境下对文本深入思辨阅读和鉴赏。细读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凭借,有效利用云课堂平台,引导学生多介质、多渠道阅读文本细节,如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及作者评论性文字,充分展开对文本的思辨阅读。

用10~15周完成整本书阅读。以十二回为一组,每周完成一组阅读任务,并在云平台完成相应的阅读作业。

4.借助云课堂平台,通过解释式阅读和对比分析式阅读加强对人物、主旨的理解,通过评价式阅读来加深对作者创作手法的领悟。

加上导读课,安排4~5个课时。以阅读交流、品鉴为主,课堂内容有答疑解惑、分享阅读体会、品读赏析文章。

5.设立“智·悦读”公众号,由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分门别类提供《红楼梦》思辨性阅读的相关文章。初始阶段的推文以思辨性阅读方法以及《红楼梦》相关资料为主,逐渐推送教师、家长、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小论文。

6.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一个课时的阅读成果展示。

实施过程

(推荐阅读版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8月印刷版)

第一课时 读不尽的《红楼梦》 品不完的人世情

【教学目标】

1.明确学生阅读的难点并指出解决阅读阻碍的对策。

2.引导学生精读前四章,把握《红楼梦》主旨。

3.布置阅读任务,安排阶段性活动,让学生有章可循。

【教学方式】

1.设计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视频引入、讨论。

3.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难点导入

1.问卷调查情况反馈

根据《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表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兴趣比较浓厚,特别是对书中经典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都想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但是很多同学对《红楼梦》比较陌生,没有真正走进书中,只停留在间接了解中。

2.没有读完《红楼梦》的原因

客观因素:

(1)《红楼梦》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看不明白。

(2)人物语言口语化,很多北方方言,有些难懂。

(3)多层故事框架交错,理不清头绪。

(4)书中时有出现梦境或神鬼人物,有不少迷信思想,不知如何看待。

主观因素:

对《红楼梦》理解不全面,认识存在偏差,阅读方法不当。

3.应对措施

(1)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人物关系谱系图。

(2)读到不懂的语言或理解有障碍的情节,先在书上做标记,并在笔记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再通过阅读课解惑。每周评选“最佳质疑之星”和“答疑能手”。

(3)在泛读的基础上,按照教师指引,跳读相关故事框架的章节,整理各个人物脉络,并理顺不同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对书中的神鬼人物和迷信思想,结合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展开思辨阅读,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跳出故事现象探寻思想本质。

二、激趣导读

1.播放语文教师录制的《红楼梦》好书推荐视频

《红楼梦》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复杂难懂,它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就在你我的生活之中。不论你喜爱高雅还是通俗,不论你习惯哪种感情的表达,你都能在它的讲述中找到共鸣。走进这部小说,你会发现自己走进了如梦似幻而又真切清醒的大千世界。

2.播放学生的推荐视频

网络“小戏骨”,古风演绎“红楼”情。

3.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对《红楼梦》认识上的改变

如作者、创作风格、小说人物、影视热度……

三、精读前四章,畅谈红楼情

1.通过回目了解前四章内容,提炼其蕴含情旨。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2.课堂上讨论,小结本书蕴含哪些情,表达了什么思想?

(1)爱情:对真爱的探求和执着。(以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为例)

(2)亲情:人一生的基础和永世的牵绊。(黛玉与父母、外祖母,宝玉与家人,宝钗与家人……)

(3)友情:知己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慰藉。(宝玉与秦钟、柳湘莲、蒋玉函等人,黛玉与史湘云、宝钗、紫鹃等人)

(4)世情:世态炎凉,造就一切看似无理、实则真实的人情冷暖。(黛玉之孤,宝玉之逆,探春之敏,宝钗之“拙”,凤姐之毒……)

(5)闲情:琴棋书画、美食美饰、医道禅佛、虫鱼鸟兽……(对一切美的喜爱和追求,对一切善的呵护)

3.主旨:贾宝玉眼见这贾府由盛及衰的过程,这众女子由聚到散到亡的命运,怎能不令人扼腕,不让人痛彻心扉。然而,不管你怎么“哭”,怎样“悲”,都不能阻挡这繁华落尽,这旧时代的衰颓,而这就是这部大书暗含的价值判断——“千古红楼只一梦”。(引自吴泓《〈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及方法》)

4.解读方式:以“情”为主题,以贾宝玉之多情,终失去一切所重之情;以林黛玉之痴情,终伤损于一世真情;以薛宝钗之冷情,亦终束手无策难挽大厦之倾、家亡人散,更显悲凉,更惊心动魄。

5.小组活动:确定小组研究方向,畅谈“红楼”之情。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课前查到的资料,派代表阐释本小组选择研究的“《红楼梦》之情”。

(2)以朗诵(音)、歌曲(乐)、表演(型)、演奏(器)、文章(文)等方式,表达对本组所选“《红楼梦》之情”的赞美或思考。

四、阅读方法指引

1.整本书意识:曹雪芹创作手法简介。

查阅专业资料,交流分享,结合文本理解。

2.忠于原著,不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过度解读。

提醒:百度上的资料只可偶读,不可深信。

3.结合脂砚斋的评点理解文本内涵和创作手法,但不迷信,理性质疑。

4.拓展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白先勇《解读〈红楼梦〉》等相关书籍。

五、《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阶段性任务安排

1.每周作业:每周泛读十二章,提一个思辨性问题。

2.基础泛读:第一周作业:精读第一至四章,查找相关资料,绘制《红楼梦》人物关系谱系图。

3.展开精读活动:在持续泛读和解惑的基础上,以品鉴“爱情”“亲情及世情”“友情与闲情”为三大模块,细分为9个小题进行思辨解读,以加深学生对《红楼梦》情感世界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运用细读法和比较阅读法,以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曹雪芹创作手法之一二。

(1)细读宝黛感情,品味纯真之爱:细读《红楼梦》第三、八、十七至二十三回、二十八至三十二回、四十九回、五十七回、六十七回、九十七回。

(2)读懂宝钗美——“无情也动人”:细读《红楼梦》第八回、二十八回、三十四回、五十六回,寻找宝钗对宝玉动情的表现,分析宝钗的性格与爱情。

(3)尤三姐爱情悲剧的原因:细读《红楼梦》第六十四至六十六回。

(4)课前细读《红楼梦》第三回、二十一回,对比分析林如海与黛玉、贾琏与巧姐的父女情。

(5)细读《红楼梦》第十三回、三十三回,对比分析贾政与宝玉、贾珍与贾蓉的父子情。

(6)细读《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对比分析薛蟠与宝钗、宝玉与四春的手足情。

(7)纵观全书,贾宝玉的朋友有哪些?他的朋友有哪些共性?

(8)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朋友多?她们各自是靠什么品格获得朋友的?

(9)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母跟前最得意的人,根据判词,她的结局是被休弃回金陵惨死。为什么会这样?

4.阅读活动成果汇报。

(1)第一个月:手抄报评比《我眼中的〈红楼梦〉》。

(2)第二个月:在白云智慧云平台上进行读后感评比《我最欣赏的红楼恋人》。

(3)第三个月:在白云智慧云课堂上举办主题活动“歌唱友谊”“品味亲情”。

(4)阅读成果汇报:“致敬曹雪芹,我爱《红楼梦》”。以小组为单位,用最擅长的方式,展现对《红楼梦》的理解,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对红楼人物的热爱。

第二课时 刻骨铭心的相知 爱而不得的相恋

【教学目标】

1.理清宝玉、黛玉感情的发展阶段,分析人物性格,品味纯真爱情。

2.通过寻找宝钗爱情的蛛丝马迹,赏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美。

3.通过分析爱而不得的原因,认识社会爱情观。(以尤三姐、司棋为例)

【教学方式】

1.挑选一个目标任务细读相关章回,并完成读书笔记。

2.在线上读书平台分享,互评读后感,评出“品读之星小组”“诉情圣手”。

3.多种形式分享“读情”成果。

4.抒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细读

细读《红楼梦》第三回、八回、十七至二十三回、二十八至三十二回、四十九回、五十七回、六十七回、九十七回。

二、旷古未有的爱情

脂砚斋曾经这样评论曹雪芹写的宝黛爱情:“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也哉?”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描写一段爱情,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历史先河。前后联系起来看贾宝玉、林黛玉的感情发展变化,概括几个阶段两人的不同表现,感受宝黛情之痴、爱之纯、悲之切。

1.青梅竹马:前世宿因,一见如故,言和意顺,不虞之隙,黛玉含酸,误铰香囊,静日生香,亲不间疏。

两人初次相见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之后两小无猜,亲密无间,经常待在一起,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为两人日后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宝钗的到来和湘云的偏爱,让黛玉吃醋,但还谈不上爱情。(爱之纯)

2.猜疑不断:禅机解悟,青春萌动,西厢戏语,艳曲惊心,春困幽情,燕泣残红,怒砸通灵,求近反远。

“两假相逢必有一真”,两人本是一心,却都用假话、气话试探对方,造成了这种矛盾和争吵,直闹到怒砸通灵宝玉,贾母哭诉“不是冤家不聚头”。(爱之纯)

3.相互验证:妒生麒麟,肺腑心迷,棒打不回,旧帕题诗,梦兆芸轩,深悟分定,秋霖夜探,钗黛和解。

在第三十二回宝玉对黛玉说出“你放心”三个字之后,宝黛之间的爱情,由情感交流进入心灵交融的最高阶层,从今而后两个人再不发生口角了,体谅和爱护代替了疑虑和探询,理解和相通成为构筑他们爱情的新桥梁。(情之痴)

4.情比金坚:情笃言稀,紫鹃试情,誓同生死,难得知心,归于平淡,寄语桃花,代临小楷,改文成谶。

第五十回,宝玉要写红梅诗了,黛玉可能是觉得他刚从外面回来手还冷,提起笔来,说道:“你念,我写。”这时的宝黛二人,已经好得像是一个人了。(情之痴)

5.终难意平:由于家世的悬殊及黛玉性格的原因,二人未能修成正果。(www.xing528.com)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

课前细读《红楼梦》第八回、二十八回、三十四回、五十六回,寻找宝钗对宝玉动情的表现,分析宝钗“无情也动人”的原因,感受宝钗之美。

1.半推半就的害羞:第二十八回,回目即说“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一个“羞”字揭露了作为女儿的宝钗的心思,与宝玉相处那么几年,从来都是心机深藏,随分守时,此时的羞正是少女情怀的真实流露。宝钗虽然“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但这一次她却在元春赐礼后立马就戴上了红麝串,且第一时间往王夫人房里去,因为她知道,在这里一定可以碰见宝玉。果然,宝玉要看她的红麝串,没想到宝玉看到拥有一双雪白臂膀的宝钗,就忘了情。“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平时越显老成,此刻越觉娇媚。

2.微露半含的爱意: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宝玉,不仅送了上好的棒疮药,还对宝玉施以言语上的关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心事。“宝钗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宝钗对宝玉的关心,已经下意识地表露出自己的心事,超出了姐弟之间的范围。从她的言语,从她的害羞之态,可以看出,此时的宝钗已经接纳了宝玉,甚至开始把宝玉当成心中未来的伴侣来看待。这一段蒙府本有一侧批说:“行云流水,微露半含时。”一个“微露半含”,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此时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平时越是含蓄,此刻越觉情真。

3.情不自禁的坦然:第三十六回,宝钗、黛玉、湘云等在王夫人房里吃完西瓜就各自回房去了,宝钗没有直接回去,而是拐进了怡红院,正在为宝玉绣肚兜的袭人看到宝钗进来,就让宝钗坐会儿,自己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宝钗坐在睡梦中的宝玉身边为宝玉绣肚兜的这个场景,恰好被黛玉看在眼里:“林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窗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帚子。”

一向为人谨慎、注重名声的宝钗,为什么在宝玉熟睡的时候,在宝玉房内没有任何人的时候,不顾自己名声,坐在宝玉身边替袭人为宝玉绣肚兜呢?宝玉在睡觉,宝钗坐在宝玉床边,这不大符合宝钗素日的为人,而且她做的活计还是宝玉的贴身之物——绣着五色鸳鸯的肚兜,这是夫妻日常的场景。——平时越重礼教,此刻越觉心切。

四、擦肩而过的完美传奇

课前细读《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至六十六回,分析造成尤三姐爱情悲剧的原因。

1.环境:尤氏姐妹随母亲改嫁,混迹贵族亲戚中,被污名所累。

2.品貌:尤三姐绝世尤物,人格独立,最具燕赵悲歌气质,却又出淤泥而不染,痴情独付。

3.性情:柳湘莲:外在——俊朗飘逸、超然物外、浪迹萍踪、快意任侠;内在——冷面冷心、自以为是、自私狭隘。

五、炽热却无望的挣扎

课前细读《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七十四回,分析造成司棋爱情悲剧的原因。

1.环境:大观园相对自由的环境和松散的管理给了他们爱的机会,但社会上自由恋爱被视为伤风败俗,遭人唾弃。

2.品行:司棋大胆不羁,潘又安温柔懦弱,倒也都是痴情一片。

3.机缘:鸳鸯放过,却又撞上王夫人抄检大观园,难逃厄运,终被扼杀。

六、小结:情乃世间至宝,爱情尤为美好珍贵

《红楼梦》展现这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情,或纯粹,或现实,或纯真,或复杂,或炽热,或隐秘,或畸形,或绝望……除却红玉和贾芸、宝琴和梅郎之外,几乎没有完满结局者。正常的情感被压抑,美好感情被毁坏,悲剧满地皆是。而作者又分明让读者看清造成悲剧的不是哪个人哪件事,甚至悲剧已成为当时人人之必然。此乃作者创作诸多爱情故事的目的所在。

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宝玉、黛玉之事为例分析《红楼梦》的悲剧:“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嬺,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之语,惧祸及己,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其于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七、课后小组讨论,畅谈《红楼梦》中的爱情,领会《红楼梦》爱情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形诸文字,写读后感:《〈红楼梦〉,教我品爱情》,在平台分享互评,推选“阅读小情圣”。

第三课时 困于礼教的亲情 惑于世情的人伦

【教学目标】

1.课前细读第三回、十三回、二十一回、三十三回、七十九回。

2.对比分析书中父女情、父子情与手足情。

3.理解书中展现的情与礼的矛盾。

【教学方式】

1.课前细读;查阅封建社会有关礼教的资料,加深理解。

2.对比分析几组父女情、父子情、手足情。

3.课上讨论书中亲情与封建礼教相违之处。

4.播放《百家讲坛》片段或者进行影视剧片段赏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分组选择思考题作答

1.课前细读第三回、二十一回,对比分析林如海与黛玉、贾琏与巧姐的父女情。

2.细读第十三回、三十三回,对比分析贾政与宝玉、贾珍与贾蓉的父子情。

3.细读第七十九回,对比分析薛蟠与宝钗、宝玉与四春的手足情。

二、对比分析林如海、黛玉父女情与贾琏、巧姐父女情

1.课前细读第三回、二十一回,做好读书笔记。

2.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体会林如海与黛玉的父女情。

(1)心理描写:林如海对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第二回)。

(2)行为描写:林如海对林黛玉是贴心的爱。第三回,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父亲对林黛玉加倍用心,花多少钱多少精力不说,重要的是令人沮丧的“皆不见效”,让人绝望。有癞头和尚来度化林黛玉出家,林如海和贾敏“固是不从”,可见对黛玉的呵护之心。妙玉的父母就同意了,这是鲜明的对比。

(3)语言描写:父女临别,林黛玉不舍,林如海的一番话,说得哀婉动人:“汝父年将半百……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才依依不舍地洒泪拜别……林如海对年幼女儿所说的话,是自己一生的打算,看似狠心,实则无限柔情。

(4)林如海高度重视林黛玉的读书修养。贾敏死后,林黛玉悲痛,不想读书,林如海坚持让林黛玉守制读书,不过是个小女孩,少念几个月书关系不大,可是林如海即使在如此伤痛的情形下也不放松黛玉的学习,坚持让她跟随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学习。黛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高贵的品格得益于此。

(5)林如海十分关心林黛玉的健康。第三回:“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方不伤脾胃。”对女儿的起居、饮食细心关怀。

3.贾琏、巧姐的父女情。

(1)心理描写:贾家每个男主人的第一个孩子都是男丁,偏偏王熙凤第一胎给贾琏生了女儿,后来虽多次怀孕却都小产。这种无形的打击,成为凤姐一生的负累,直到被休惨死。

(2)行为描写:他一次次出轨挑衅王熙凤,并最终休了她。第七回,“戏”的背后有贾琏对生育儿子的渴望,同时描写巧姐,衬托出她作为女儿不受重视的现实,以及母亲王熙凤的悲情。

(3)语言描写:巧姐出生后,书中没写过贾琏对她的只言片语。贾琏多次出场,却无一言给她,长到两三岁,连小名也没有一个,甚至女儿出水痘生死不知之时,贾琏还“饥鼠”一般厮混多姑娘,丑态百出,何尝将病中煎熬的女儿放在心上。

4.对比分析:林如海是一个有修养、重情义、有情怀的男人,给足了女儿父爱,并得到女儿一生的痴痴牵挂。林如海与黛玉父女情深,这是一段体贴入微、细心呵护、视若珍宝、温柔动人的父女情!

贾琏贪婪无度、漠视感情,几乎看不出贾琏对女儿巧姐有什么父女情:父亲重男轻女、冷酷无情,女儿对父爱终生期盼无果。

书中还写到了宝钗和宝琴都得到父亲极度的喜爱与重视,也写到贾赦对迎春的冷酷无情,贾政对女儿元春只有尊卑等级的礼节,对探春不闻不问。这些放在一起来读,令人深思父爱对女儿的性格养成何其重要,对女儿的终生幸福也有极大影响。

三、细读第十三回、三十三回,对比分析贾政与宝玉、贾珍与贾蓉父子情

1.用一个字概括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严;用一个字概括贾珍对贾蓉的态度:狠。

2.结合书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红楼梦》中封建礼教下的父子情,撰写小文,在网络读书平台上分享。

四、细读第七十九回,对比分析薛蟠与宝钗、宝玉与四春的手足情

略。

五、小组讨论,畅谈红楼之亲情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书中描写亲情印象最深的情节,派代表阐释对《红楼梦》亲情的理解。

2.提出对阅读《红楼梦》一书中有关亲情的困惑。同学解惑,互相点拨,教师点拨、解疑。

解:结合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抓住细节理解。

3.播放《百家讲坛》片段,赏析《〈红楼梦〉的亲情与礼教》。

4.小结:亲情跟爱情一样,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红楼梦》中不同的家庭,表现出来的亲情也大不相同。有的父亲身居高位,却亲情至上,父女情深;有的父亲无才无德,重男轻女,利益至上,淫欲泛滥;有的父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待女儿如棋子,一切为了家族利益;有的父亲一味胡来,道德沦丧,毫无人情,践踏伦理。无论薛家兄弟姐妹,还是宝玉和四春姐妹,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手足亲情,这是那个冷漠残酷社会里的一股暖流。在那个社会里,诸多乱象,依然泯灭不了亲情的光辉。

第四课时 黄金千两容易得 知己一个也难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宝玉择友的标准,理解他的价值观。

2.通过观察黛玉的择友标准,理解她的痴情。

3.分析宝钗的友情。

4.分析王熙凤的友情。

【教学方式】

1.细读法。

2.思辨性阅读。

【教学过程】

1.细读第十六回,分析贾宝玉的朋友秦钟、柳湘莲、蒋玉涵有什么共同点?

(1)美:外貌出众,有较高艺术修养。

(2)不俗:没有家庭羁绊,不理俗事,眼界高。

(3)叛逆:敢于挑战世俗和权威。

2.细读相关章节,分析黛玉与妙玉、宝钗、香菱、紫鹃、晴雯的友情各有什么不同?

(1)与妙玉:同病相怜、互相欣赏。

(2)与宝钗:冰释前嫌、情比金兰。

(3)与香菱:理解欣赏、费心成全。

(4)与紫鹃:情同姐妹、相知相惜。

(5)与晴雯:性情相投、真爱宝玉。

3.宝钗有哪些朋友?她是如何获得友谊的?

(1)湘云:如姐姐般体贴,设身处地地替她考虑。

(2)黛玉:真心教导,细心呵护。

(3)袭人:欣赏其见识,尊重其人品。

4.王熙凤有哪些朋友?她是如何关心她们的?

(1)秦可卿:地位相当,品貌一流,时时探望,体己知心。

(2)尤氏:地位相当,性格互补,嬉笑怒骂。关键时刻出手相助,顾全大局。

(3)平儿:情同姐妹,互敬互重。

5.小结: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去观察他的朋友。《红楼梦》中有各式友情,你一定都能读出不同的感受。

第五课时 汇《红楼梦》思想启迪 报整本书阅读进益

【教学目标】

1.总结阅读《红楼梦》的收获。

2.升华对《红楼梦》的认识和情感。

3.展现阅读成果。

4.形成继续研讨《红楼梦》的风气。

【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主导,学生展示。

【教学过程】

1.火花碰撞:小组阐释《红楼梦》带来的思想启迪。

2.动情一刻:阐释最感人的《红楼梦》中情。

3.致敬作者:说出对《红楼梦》的理解,表达对作者的敬意。

4.最爱人物:用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对红楼人物的热爱。

5.小结:思不透的人性,辨不明的梦幻,读不尽的真善美,品不完的世间情。这就是千古奇书《红楼梦》。这部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经典,这部怎么评价它的价值都不为过的巅峰之作,让我们一直读下去、思下去、辨下去、品下去!

教学反思

融合了兴趣,仍需耐力加持

《红楼梦》是最值得一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艺术水平极高,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思想意蕴极其深厚。以“情”为主题来设计和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和作品的主旨,能让学生比较近距离地体会到作品的优美和深刻。

设计不错,开头也激动人心,进展却不是那么顺利。反思总结几点不足,聊作教训,以期改进和完善。

1.针对《红楼梦》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所做的工作不足

学生对细读、精读的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可是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事先看完整本书。虽说新课标也有说明,部分比较复杂的作品可以大概完成阅读任务甚至跳读、精读关键部分,但是毕竟整本书阅读以通读整本书为前提。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完整,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第一个点。

2.针对高中生课余阅读时间不足所做的研究不够

整本书阅读如何平衡时间的利用,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精简教学步骤、深入研究作品和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