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的过程应该是高度自主、气氛宽松、自由愉悦的,那么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时,是否需要教师的指导呢?这是儿童教育学理论界存在颇多争议的一个问题,也是幼儿园教师每天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研究者之间的观点存在分歧。有些研究者认为游戏不需要成人的干预,成人的干预会干扰甚至打断幼儿的游戏,造成消极的后果;而有些研究者则支持教师对游戏的干预,认为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有助于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了解教师对儿童游戏指导的必要性
【案例】
我该指导吗?
小班的益智区里,小华正在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即找出图形放在和它一样大小的嵌板中。他一块一块地放进相应的嵌板中,圆形、三角形、半圆形放好了,他拿起一块正方形的积木放进长方形的嵌板中时,怎么也放不进去,他开始用眼光向老师求助。
这是幼儿园中常见的一幕。如果你是教师,你会出手指导吗?我们或许时时面对这种艰难的考验:是否需要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去?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作用有多大?是否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幼儿游戏不需要指导,教师作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应是一个让幼儿感到信任的人,需无条件地接纳幼儿的各种行为,而指导则代表排斥、否定或试图改变幼儿的某种行为。当幼儿游戏时,教师只需要在一旁观察、记录即可,而不应去干扰幼儿的活动。但近年,随着人们对游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强,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认为,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能促进幼儿游戏的开展和幼儿的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是从事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虽然说幼儿能自发地开展游戏这一事实毋需置疑,但这种自发的游戏却未必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儿童的游戏和自我选择的活动在许多方面可以是一种有价值的经验。如果没有教师的支持,游戏对于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美国教育家斯布德克指出,幼儿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使儿童得到满足与快乐。要实现游戏服务于教育目的的愿望,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就必不可少。同时,幼儿园游戏是教育背景中的儿童游戏,当游戏一旦进入公共教育机构,它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发、自然活动,必将被烙上“教育”的印记,客观上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和实施》中就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明确了教师有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责任。(www.xing528.com)
然而,教师的指导是否一定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呢?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教师指导幼儿的游戏时,游戏的结构性增强,幼儿探索、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机会减少了,对游戏提不起兴趣,甚至无奈地来做“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使游戏丧失了原来的内在价值。
【案例】
小医院里的新材料
小医院里最近添置了新材料:急救箱和听诊器。某日,小钰和琪琪分别担任了医生和病人的角色。游戏开始后,两人分别拿起急救箱和听诊器,有模有样地操作起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丝毫没有反应。游戏时间过半,教师发现两人始终没有交流,也没有离开过小医院。于是教师便走过去对琪琪说:“这位病人,你得了什么病啊,是不是很不舒服?赶快请医生给你治疗吧!”但琪琪仍旧摆弄着听诊器,并未理会教师。过了一会儿,教师又走过来,对小钰说:“医生,那边有个病人需要急救,带上急救箱过去看看吧。”小钰一边摆弄着急救箱里的各种用具,一边说:“我不去!”教师随即走出了小医院,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张挂号单,对小钰说:“医生,我已经挂了你的号了,我肚子不舒服,你帮我看看吧。”然而,小钰依旧没有回应,还在专心致志地操作着急救箱里的各种器具。
“小医院”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不恰当,琪琪的游戏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小医院新增的急救箱和听诊器上,没有与同伴交流的意愿。教师多频次介入,企图引导儿童将游戏兴趣转移到小医院的故事情境中来,并没有对儿童游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因其不适宜地、高频率地、主观性地介入游戏,影响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可见,教师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要遵循幼儿游戏的本质。游戏的主人应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更好地渡过开展过程中的“困难”或强化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良好言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已经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可,但教师的指导如何能做到既不破坏幼儿游戏本质,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游戏的教育功能,这是所有教育者面对的共同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