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一般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是在儿童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因势利导,随机生成游戏活动。它既是游戏,也是课程。幼儿园游戏与课程融合就是将游戏的精神蕴含于课程中,游戏在课程内容的丰富下,不断提升它的深度和广度。游戏就是学习,游戏也就是课程。
主张“游戏生成课程”有利于解答幼儿园“教什么”这一课程核心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源”;主张“课程生成游戏”则有利于解决幼儿园“怎么教”这一重要问题。二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二者相互生成,以各种方式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游戏机会,将游戏合理地引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得到全面的放松:这样的教育方式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思维模式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游戏生成课程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一种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社会认知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学习行为。游戏是幼儿园组织课程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引导生成幼儿园游戏。教师组织和引导幼儿游戏,通过观察、参与,引发和促进幼儿学习知识,使游戏变成儿童通往课程目标的一座桥梁。
游戏生成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在游戏中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加以引导或支持帮助,使课程在游戏中融合。游戏是愉悦的活动,幼儿一旦进入游戏的情境,就会全身心投入,与游戏难舍难分。幼儿通过游戏来了解社会规章制度、日常生活习俗,学会与人交往,在游戏的场景中,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成人的生活,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实践。作为教师,就要掌握好方法、技巧,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建构出新的课程,这就使得课程自然融入幼儿游戏中,而不是将游戏生硬地放入课程中。
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地与环境发生各种关系、对实验材料进行各种尝试、与小伙伴互相合作,进而会产生许多新奇特别的问题。教师通过幼儿产生的这些疑问,很容易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善于分析幼儿的疑问,并及时加以引导。比如,幼儿都特别爱看动画片,像《小猪佩奇》《海绵宝宝》《喜羊羊与灰太狼》……小朋友们经常会把从动画片中认识到的新鲜事物融入他们的日常游戏中,据此老师可根据幼儿喜爱的动画人物进行一次新颖的课程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表现出最纯真、最自然的一面。
(二)课程生成游戏
课程生成游戏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游戏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为课程提供游戏经历,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种游戏不是自发性的,但是教师应该设计成自发性的游戏,这样会使儿童更感兴趣。
如果采用这种生成方式,游戏主题的来源就是预设的课程内容,游戏不是儿童自发产生的,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和加工,使其贴合教学内容,当儿童进入这样的环境,就可以比较自然地按照教师事前的想法进行教学内容的探索。这里,教师的精心准备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教师应该把幼儿在课程活动中听到、看到、品尝到的东西加以组织和优化,对现实生活进行模仿和想象,对表象的事物进行加工、重组,最后变为游戏的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程中的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在一次课程活动中,教师放映了医院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的介绍,幼儿对医院进行深入了解。视频放映结束后,教师就问:“小朋友们,你们通过视频都学到了什么?”小朋友们踊跃发言,在一阵激烈的探讨之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医院标志、听诊器、输液管、点滴瓶等医用游戏材料,让幼儿学到的社会经验和办事能力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场景再现。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又能让幼儿对医院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之后,教师又让幼儿参观医院,分组讨论,动手准备,布置场景。这一切活动都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起的,他们自由进行组织、开动脑筋、设想活动过程,教师和家长只是起了引导和帮忙准备活动材料的作用。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高涨,不但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发挥了主人翁意识,而且也摆脱了之前死板的课程教学、生拉硬扯的知识灌输现状,将课程活动与游戏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幼儿在轻松欢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在模拟的生活实践中学会了技能。
案例讨论
教学案例:“安吉游戏”的“沙坑游戏”案例
开展安吉游戏的前一天下了雨,沙池里还留有部分积水。一些空的奶粉罐零星地散落在沙池里。大班的孩子们来到沙池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几个小分组(图3-4),有的孩子手中还拿了一张画。老师解释说,这是他们的设计图,这两个孩子当天的目标是挖建一个桥梁和隧道相结合的河道。(www.xing528.com)
图3-4 孩子们正在合作挖沙
图3-5 一个孩子在挖“隧道”时换用了短柄的铲子
两个孩子首先选择了长柄的铲子,一人挖了一个坑。当挖到两个坑连接的地方时,一个叫其其的孩子换用短柄的铲子慢慢地掏沙子,挖出了桥的雏形。接着他邀请另一个孩子悦悦说:“你要跟我一样挖这个桥洞。”两个孩子分两边合作(图3-5),很快桥洞成型了。
在试着将沙池中找到的球从一个洞口滚到另一个洞口时,两个孩子遇到了困难:球借力滚到隧道的一半不到后又滚回来了。孩子们多次尝试后,还是没有成功。孩子们转身观察别组小朋友的桥。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要让球滚到另一个洞,需要挖出一个斜坡。在试验并取得成功后,两个孩子十分兴奋。他们继续在旁边用同样的方法挖出了第二个隧道(图3-6)、第二座桥,并成功将球从最高的洞滚到了最后一个洞。
图3-6 孩子们在两个沙洞之间构建“隧道”
解锁了“球”的新玩法后,孩子们并不满足。看到有小朋友在往沙洞中灌水,其其和悦悦也想尝试。但水很快就渗进了沙子,并没有形成“河流”。
整个游戏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出任务目标,只是站在一旁观察,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各组孩子的状态。有些孩子遇到问题后已经能习惯性地尝试自我解决或与同伴交流。有些孩子会求助性地望向老师,而老师会鼓励他们观察别的小朋友的桥,再做尝试。只有在水桶重量超过孩子能力范围或沙池中积水过多难以行走时,老师才上前介入提供帮助。
“最初很多家长会质疑,没有老师提出目标、做出示范,只是挖沙子,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样吗?”老师说,“实践证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最初孩子们把奶粉罐中的雨水倒出来后,惊奇地发现水在沙子上消失了。几次后,孩子们发现沙子和水和在一起,很像水泥的感觉,便萌生了造河道的想法。在一次游戏中,一组孩子在一个小沙洞中倒入了过量的水。为了不浪费水,孩子们尝试将小沙洞和邻近的大沙洞相连。于是便出现了隧道。沙子松软致使隧道很难成型,失败了好几次后,其中一个孩子想出了在隧道口子上架木片巩固的办法,并把经验分享给了小伙伴们。”
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挖沙游戏,但其中反映了孩子们诸多能力的发展。比如其其和悦悦已经通过一次次实践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挖沙工具;孩子们在挖隧道时很顺利,表明他们已获取到如何调整水和沙的比例来最快建成隧道的经验;在其其和悦悦的合作中,两人分工合理,其其会向悦悦示范他知道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