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的能力是有限的,幼儿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学前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游戏活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游戏作为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最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游戏这一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载体。
(一)游戏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一方面,游戏满足了幼儿创造性心理的需要。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幼儿,处在接收来自周围人和事物及其活动的各种信息与自身渴望模仿和参与这些活动的心理冲突中。当冲突引起的被压抑的情感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创造性的需要便显现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创造性的愿望和需要,使一些情绪情感得以宣泄,从而有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游戏中的各种材料的投放、场景的设置、角色的扮演等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了物质与现实的可能。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能够变换各种方式来对待物体,既可以对同一物体做出不同的动作,又可以对不同物体做出同一动作。游戏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源泉,这种创造性思维表现在积极对待新事物、适应新环境,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等方面,所以游戏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可以养成幼儿乐于探索与想象、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可以和同伴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在游戏中最大限度地展示着自己的创造性,并使这种创造性不断提高,甚至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幼儿若缺乏游戏,会导致缺乏想象思维和表征性思维经验,会阻碍抽象思维形式的发展,最终阻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游戏拓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与其他活动相比,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独立的自主空间。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在与人和物的不断互动中主动地、独立地思考和想象,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不同种类的游戏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开放、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幼儿可以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方法、见解等,不受限于任何人的看法与眼光,完全投入到游戏中,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觉醒水平适当或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国外研究者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游戏组——幼儿可以自由使用所提供的游戏材料,另一组为对照组——儿童要按照规定的方法来使用与游戏组相同的材料。随后两组幼儿都参加了创造力测验。结果显示,游戏组幼儿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幼儿。可见,游戏拓展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三)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性行为
探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探究是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是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由于个体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身以外的事物存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都充满着无穷尽的魅力。
游戏提供的自由氛围与多种多样的材料正好满足了幼儿好奇心的需要,促进了幼儿的多样化探究行为的产生,幼儿围绕着问题,结合提供的材料,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索,进行特定的、多样的探究,这些探究通过促进幼儿具体思维的转变,直接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产生,更能够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游戏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操作练习,而幼儿的游戏活动就是操作练习的最好形式。但操作练习活动本身不是游戏,与游戏相比操作练习具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技能训练定位点,需要符合技能形成的训练程序,如游泳训练、田径训练、投篮训练等。对于幼儿来说,通过专门的训练程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游戏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设计,所以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或者载体来实现能力训练的内容,并尽可能实现游戏与训练在趣味性心理和技能性心理上的有机结合。因为在游戏中幼儿有机会尝试许多不同的行为,正是这些行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