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亚杰的三个游戏阶段深入剖析

皮亚杰的三个游戏阶段深入剖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延伸出的中心观点——三种相应的幼儿游戏类型,长期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如果幼儿的智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无法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也更谈不上共同订立规则。但是,皮亚杰只是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幼儿游戏的制约,而没有看到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积极的促进作用。

皮亚杰的三个游戏阶段深入剖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延伸出的中心观点——三种相应的幼儿游戏类型,长期以来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因此,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幼儿游戏方式的改变,幼儿游戏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一一对应。游戏发展有三个循序渐进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即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和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它们分别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相对应。

(一)游戏是如何产生的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派生出来的。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是他对儿童发展基本观点的扩展和具体化。皮亚杰认为游戏是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同化”和“顺应”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表现为“顺应”大于“同化”或是“同化”大于“顺应”。当“顺应”大于“同化”时,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模仿外部活动的特征,即使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当“同化”大于“顺应”时,幼儿更多地表现为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这时幼儿只是以现有的认知水平去理解外部事物,为了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某种活动,将外在事物主观改造成符合幼儿自身原有发展水平和主观意愿的情形。这也就是皮亚杰认为的: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

(二)游戏的三种阶段

1.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0—2岁)是幼儿最初的游戏类型,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尚未掌握真正的语言,他们更多地是用肢体动作与世界交流,感知觉与动作是幼儿认识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

练习性游戏主要是对刚学会但尚未熟练的动作技能进行练习,这种游戏主要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但幼儿感觉与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快感,只是为了获得愉快体验而重复某种动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例如,当幼儿在路灯下走路时发现影子的长短变化,这个动作的效果就会驱使幼儿重复移动的动作。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2—7岁)是幼儿借助于替代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的活动,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形式。象征性游戏发生在前运算阶段,此时的幼儿处于学龄前阶段,是幼儿游戏发生的高峰期,代表着幼儿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所谓符号机能,就是认识到一个事物或者符号能代表另外一个事物的功能,即幼儿表征。随着儿童认知经验日益丰富,2岁前简单重复的动作练习已经满足不了幼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于是,幼儿通过假想情境的方式去练习和巩固新习得的经验以满足其发展需要。

此时,幼儿语言开始发展,主要靠符号表征认识世界。象征性游戏反映了符号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对环境的同化倾向,即以表征的形式把世界吸收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过程中。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出游戏的自我性、组合性、完整性及嬉戏性,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展开想象,创造和组织游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游戏。比如把毛绒玩具当作真正的马,毛绒玩具是象征物,马是主观化想象的情境,幼儿在自己所创造的情境中游戏。因此象征性游戏的特点就是脱离客体性,由幼儿主观地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进行创造并通过嬉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皮亚杰看来象征性行为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独立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即象征性活动是从幼儿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分离出来的,虽来源于现实生活却也不同于现实生活,但幼儿仍认为它们属于原来的情境。第二,来自对他人的延迟模仿。皮亚杰认为,这些独立于现实而重新出现的行为,并不一定都反映了幼儿的直接体验。例如,“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上班,奶奶出门买菜,幼儿正进行着基于现实情境的整合,在这种整合中,幼儿扩展有关角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

3.规则性游戏(www.xing528.com)

规则性游戏(7—12岁)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是在象征性游戏之后出现的。规则游戏是至少两个人共同参与的并结成一种互补关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如下棋、赛跑等。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表征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此时的幼儿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所以在游戏中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便成为可能。皮亚杰认为,如果幼儿的智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无法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也更谈不上共同订立规则。因此规则性游戏要求参加游戏的幼儿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在规则性游戏中体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的规范性,正面反映了幼儿参与有规则或由规则支配的社会关系的能力,同时也为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规则性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游戏的功能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刚出现且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二是帮助幼儿解决现实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皮亚杰认为幼儿需要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的原因在于幼儿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去游戏,以期达到一种心理补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其中象征性游戏的功能就是把客观事物主观转变为幼儿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使自我得到满足,尤其可以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补偿现实世界。这也凸显了游戏的认知发展价值与情感发展价值。

(四)皮亚杰游戏理论对幼儿游戏的启示

皮亚杰开创了从幼儿认知发展角度研究幼儿游戏的新途径,皮亚杰研究的终点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游戏与幼儿认知发展关系的起点。但是,皮亚杰只是看到智力发展对于幼儿游戏的制约,而没有看到游戏对于智力发展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存在着不足,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关于幼儿游戏的启示。

第一,游戏与认知活动是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与学习活动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顺应),在游戏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同化)。前者改变了幼儿的认知结构,后者使改变了的认知结构得以巩固,为新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没有练习和巩固,幼儿将很快就会失去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皮亚杰非常强调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选择、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注意幼儿游戏内容如何随着幼儿的发展而变化,这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在选择、组织幼儿游戏时,也必须重视对幼儿各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以便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皮亚杰还强调游戏的发展与幼儿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游戏不是幼儿与生俱有的本能活动,也不是在某一年龄突然出现的活动,它与幼儿的智力发展紧密联系,是伴随幼儿的成长渐进地产生与发展的。

婴幼儿游戏的发展一般要经历皮亚杰所阐述的三个游戏阶段。游戏发展有阶段性,但是各阶段又不是机械地在一定年龄内出现与消失,而是有序且有一定交叉地出现。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幼儿游戏发展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其发展的连续性。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既要根据各个游戏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又要注意相邻游戏阶段的衔接和连续性。

第三,皮亚杰游戏理论非常强调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在地活动。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具有自主、自愿的特点,游戏的形式、材料以及游戏的开始、结束都应由儿童自己掌握,按照自己的意愿、体力、智力来进行。

第四,皮亚杰十分重视游戏的情感功能,认为“象征性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对未满足的要求得到补偿,实现角色的自我解放等”。虚拟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他们相信虚拟游戏的真实性,也正因为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的需要。

总之,皮亚杰游戏理论不仅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巩固认知机能、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需要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方向:重视游戏、重视活动、尊重儿童的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